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太陽光電(六):「養水種電」-屏東縣的太陽光電產業

102/02/07 瀏覽次數 32887
2012年11月24日IBM公布了2013年全球「智慧城市大挑戰」獲選名單,全球共31座城市入選,台灣屏東縣政府由於提出再生能源創新運用計畫,使其成為台灣唯一入選城市。

屏東縣為朝非核家園努力,近年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的在地生產和消費,活化在地經濟。其中陸續推動之災區養水種電計畫更期盼配合政府未來智慧電網政策,讓先進的發電、輸配電、儲電、用電與管理等成果落實到地方建設,同時希望借鏡IBM在全球推動「智慧電網城市」和協助日本311災後城市再生的成功經驗,以成功打造屏東縣。

何謂養水種電計畫?2009年8月8日的莫拉克風災重創台灣南部各縣市,而在「國境之南」的屏東縣,尤其佳冬、林邊一帶原就是地勢低窪的沿海地區,加上非法養殖業者超抽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的區域更是受災嚴重。整個災區的土地鹽化嚴重,屏東縣遠近馳名的「黑珍珠」蓮霧果園浸泡在水裡,無法繼續種植,人民頓失生計。於是,屏東縣政府推動「養水種電」的國土復育計畫,目的是為了改善長期以來地層下陷問題,也對莫拉克風災受災土地的加以利用,從而滿足民眾生計需求。

該計畫於2010 年3月經行政院經建會以專案核定,全名為「屏東縣政府嚴重地層下陷區與莫拉克風災受創土地設置太陽光電發電系統專案」;簡稱之為「民間參與養水種電計畫」或「養水種電計畫」。「養水」主要是希望輔導魚塭業者轉型,不要養魚、不再抽取地下水,以減少地層下陷、土地鹽化等問題。「種電」則是將無法使用的魚塭和蓮霧園土地租給電廠,在水池上架設太陽能板發電,並在太陽能板下設滯洪池,使原先已下陷的土地休養生息,有再生的機會。原來是種蓮霧或經營魚塭的農民,改成種「電」,他們擔任發電區的地主或是光電區的專業管理人,同時也使農地利用符合經濟效益,並達到災區土地轉型使用。

台灣的太陽光電系統設置形式主要以政府機構、學校或一般建築的屋頂型為主,而對於位於偏遠山區村落的莫拉克颱風重建區,政府也協助設置太陽能發電系統,提供公共設施所需用電,一旦發生重大災害對外交通中斷時,就可充當緊急救援通訊的備用電力。而「養水種電計畫」的特色在於,這是台灣目前規模最大的商業型太陽光電系統應用。其次,這項計劃施行過程,除了公部門的扮演重要角色,如地方政府與中央相關部會—行政院經建會、農委會、經濟部能源局、屏東縣政府、台電公司等等,民間參與更是關鍵,尤其是太陽光電廠商的投入,以及在地農漁民的動員,更是台灣光電產業發展史上的創舉。結合地方政府、產業、企業、社區、農漁民共同參與,而創造友善環境、綠色能源運用與永續社區發展的合作實例。對於參與的光電廠商,除了商業考量之外,也是回饋鄉里的企業社會責任實踐。

「養水種電」的計畫,讓地層下陷的魚塭,搖身一變成為發電所,災區土地則成為地面型太陽光電系統設置的新興領域;莫拉克風災的3年後,「黑珍珠故鄉」和「養殖王國」成為「太陽能產業專區」,讓屏東縣因而成為全台太陽能板發電量最大的縣市,也讓參與的廠商善盡社會責任。目前,第1階段目標已達成,但未來發展還有變數,尤其是中央政府在電價結構和綠能政策,是否能夠提供足夠的經濟誘因,將是屏東縣的新產業持續發展的關鍵。

責任編輯:黃承揚|英商牛津儀器海外行銷有限公司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