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創新及創造性破壞–經濟學大師熊彼得

95/07/11 瀏覽次數 22342
創新

在今日知識經濟的世代,企業經營都非常注重創新。

創新的涵義是什麼?經濟學大師熊彼得(Joseph A. Schumpeter)首先提出經濟學上對創新最有名的詮釋:把原來的生產要素重新組合,改變其產業功能,以滿足市場需求,從而創造利潤。

用一般的說法,創新就是「因改變而更好,從而創造利潤」,它包含幾個要素:是為了追求更好而改變,而不是為改變而改變;改變的結果必須是更好,沒有更好就不是創新;最終的效益是創造利潤,也就是說創新的原始動力是利潤,它是市場導向的。

創新和發明是有區別的,兩者不可混為一談。發明是:本來沒有,從無變有。比方說愛迪生是發明大王,一生發明無數,他發明的電燈取代了柴油燈或蠟燭,造福人群。創新是:現已存在,再加上新的創意,使它更好、更有利潤。例如在現有的產品製程中研發出改善的方法,縮短製程、降低成本、增進品質,這種高品質低價位的新產品,以其物美價廉的差異性,在市場上暢銷是必然的,這就是創新的效益。

創造性破壞

創新固然會創造利潤,但是有創新就有破壞,因為創新會破壞現有的經濟模式,但破壞之後新的取代舊的,結果更美好,這就是熊彼得著名的「創造性破壞」理論。

熊彼得在他的《經濟景氣循環理論》一書中,描述了創新及創造性破壞和經濟景氣循環的關聯。他認為經濟環境之所以發生變化,是由於企業家從事創新的緣故,企業家把創新導入一個原本均衡的經濟社會,因創新而獲得利潤,這會引起其他企業家的效尤,期能同樣獲得利潤。結果是原來均衡的經濟狀況被打破,產生脫離均衡的移動,整個經濟日趨興盛,造成「繁榮」。

之後,創新的速率減低,產量、物價與利潤開始下降,這個縮減的過程就是「衰退」。衰退的結果會使經濟陷入困境,這就是「蕭條」。儘管如此,經過相當時日後,這種困境還是會被打破而逐漸好轉,而達到另一種均衡,這過程就是「復甦」。

經濟景氣循環就是上述4個階段,之後再有創新發生時,整個循環就會再行出現。

移動的不均衡

市場上的產品因為品質或價格的差異造成了不均衡,這就是商機,熊彼得認為市場的機制就是在不均衡中獲取利潤。舉個簡單的例子,某產品在甲地賣10元,但在乙地都會區可賣到50元,價格貴了5倍,有40元的價格差異,這個差異就是價格的不均衡。商人會抓住這個商機,從甲地購入該產品運到乙地銷售,賺取差價獲取利潤。

熊彼得更指出,這個不均衡會因競爭的因素而逐漸消失。比方說其他商人也看到了這個商機,競相加入,結果是大家在甲地搶購產品,價格上升,在乙地競銷產品,售價下跌,甲乙兩地的價差空間逐漸縮小。當價格差異減少到無利可圖時,這個商機就消失了,商人們又去尋找別的商機。市場不均衡雖然會因競爭而消失,然而新的不均衡又會出現,這種現象,熊彼得的論點是「整個經濟活動型態就是『移動的不均衡』」。

學術的歷史地位

熊彼得是20世紀極受推崇的經濟學家,他的理論是經濟學的重要遺產,他首先提出的「創新」學說,不但是知識經濟的先驅,其思想更是21世紀的主流思潮。

他的學術聲望雖然在1940年代以後,被凱恩斯的光芒所掩蓋,但是到了1970年代後期,情勢又改變了。在那時經濟景氣循環回來,而且還變本加厲,物價、國際貿易收支、政府稅收與支出、就業、生產力、以及經濟成長等都表現不佳,財政赤字擾亂了金融體系,破壞了整個經濟社會的安定,大家對凱恩斯理論的信心漸漸動搖,而長久被冷落的熊彼得的理論再度被重視。

1983年是他的百歲冥壽,許多學人認為這是對他在學術上的貢獻進行重新評估的最好機會,於是世界各地就紛紛舉行紀念會,以重溫這位經濟大師的成就。他的母校維也納大學也特別設立了「熊彼得講座教授」,每年遴聘一位傑出學人擔任。到了1986年,一個專門研究他的思想的「國際熊彼得學會」成立,每年都會召開研討會與發行專刊。

現在是知識經濟的世代,以創新來獲取市場競爭優勢,已成為企業的致勝利器。熊彼得的創新理論歷經百年,顛撲不破,至今更是歷久彌新,閃閃發光。

熊彼得的生平

熊彼得在1883年生於奧匈帝國,幼年時就展現異於常人的天賦,10歲時進入維也納的貴族學校,23歲獲得維也納大學法學博士。

之後他到埃及開羅當律師並擔任埃及王妃的財政顧問,同時專心於第一本著作,在短短一年的時間內完成了《理論經濟學的本質與要義》,希望藉這本書返回祖國的學術界。在恩師龐巴維克(Eugen von Bohm-Bawerk)的協助下,熊彼得進入維也納大學,以特別約聘方式任教。

幾年後熊彼得經由皇帝任命,成為位於維也納附近的葛拉茲 (Graz)大學的教授,年僅28歲。這過程有點曲折,葛拉茲大學教授職出缺後,本來遴選委員會選定的名單中並沒有熊彼得。這時他的恩師龐巴維克鼎力協助,龐巴維克曾任奧匈帝國財政大臣,在皇帝面前一言九鼎,由於他的大力推薦,皇帝欽定熊彼得接任教授職,在學術生涯更上高峰。

這期間他曾受邀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擔任客座教授,並獲頒榮譽博士學位。在美國那幾年,他廣交各方俊彥,美國的生活對他是非常寶貴的經驗,深深影響了他的經濟思想。在日後的理論中,他推崇美國是企業家之鄉,談到企業創新也都以汽車大王亨利福特的「T型福特」(T-Ford)為案例。

以學術為志的熊彼得因緣際會竟然踏入了政商界。1919年3月,經由奧地利外交部長的推薦,熊彼得擔任了財政部長。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奧地利民窮財盡,大批士兵從戰場返國,失業人口暴增,政府背負龐大的財政赤字,加上嚴重的通貨膨脹,國家財政陷入極端困境,熊彼得擬定一份財政計畫書,力圖挽救奧國財政。10月該計畫書遭到否決,導致內閣總辭,也結束了熊彼得短短7個月的政治生涯。

之後他轉入商界擔任銀行董事長,在商場上非常活躍。不幸3年後由於銀行從事高風險投資失敗發生財務危機,熊彼得不但失去了董事長職務,還背負了鉅額債務。

政商雙雙受挫,熊彼得只得重返學術界,到德國波昂大學任教,從此專注學術,在其專業領域漸漸打出響亮的名聲。在這期間他多次應邀到美國哈佛大學授課,與哈佛建立了良好關係,也促成了日後他移居美國任教哈佛。同時他也應邀到日本做了半個月的巡迴演講,對日本在理論經濟學方面的研究有深遠的影響。這是他第一次到日本,在京都時對昔日將軍府(二條城)的建築之美及典藏的藝術品讚賞不已。

1932年熊彼得49歲時,告別了歐洲前往哈佛並定居美國。3年後,在哈佛任教達半世紀之久,是哈佛經濟學主要台柱的陶希格(Frank Taussig)退休,其課程由熊彼得接續,自此哈佛的經濟學系就展開了「熊彼得時代」。這時他在哈佛的名聲達到顛峰,成為經濟學系的主要台柱,凡有學人來訪都以能拜訪他為榮。

熊彼得在哈佛時,對學生照顧有加,常和一批後起之秀共同聚餐討論經濟學的問題,這些弟子日後也都在經濟學界有顯赫名聲。其中薩繆森(Samuelson)及托賓(Tobin)都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薩繆森還是獲得這獎項的第1個美國人。

這期間他曾到耶魯大學講學,耶魯見機不可失,開出了極為優厚的條件企圖挖人。熊彼得向哈佛提出辭呈,但是慰留之意排山倒海而來,終於使他繼續留在哈佛。

熊彼得名列哈佛七賢,1948年擔任美國經濟學會會長,後來又被選為第1屆國際經濟學會會長,不幸在上任前過世,享年66歲。

熊彼得到哈佛時,正值美國經濟大蕭條最嚴重的時期,如何提出解決的對策,成為經濟學家的挑戰。在這議題上,熊彼得與凱恩斯學派有了嚴重的對抗。先是布萊斯(Robert Bryce)從英國劍橋大學來到哈佛傳播凱恩斯的理論,熊彼得多次與布萊斯展開激烈的辯論,接著韓森(Alvin Hansen)從明尼蘇達大學到哈佛主持「財務政策研討會」。這些凱恩斯的擁護者聚在一起,很快地成為凱恩斯學派在哈佛的大本營。

到了1939年,凱恩斯的理論已在哈佛的經濟學系居於主導地位,而有「美國的凱恩斯」之稱的韓森就成為美國經濟學界的領袖,也展開了哈佛的「韓森時代」。

凱恩斯的理論簡明易懂,對當時美國經濟問題開出了明確的處方,被小羅斯福總統採用於「新政」。熊彼得大聲疾呼,經濟的改善及景氣的復甦只有靠市場的自然運作才是正確的方法。他批判新政,認為政府介入市場機制,可是他的觀點在凱恩斯學派的滔天巨浪中被淹沒了。

到了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凱恩斯學派的勢力擴張到整個美國經濟學界,如日中天。連熊彼得的愛將薩繆森及托賓也都離開他,投入凱恩斯的陣營,熊彼得內心的落寞可想而知。

名人光鮮亮麗的外表下,他的內心又是怎樣的世界?

熊彼得生於奧匈帝國時代,繼父是陸軍上將,就讀的是貴族學校,恩師歷任三屆帝國財政大臣,自己因為皇帝的任命而當上大學教授。雖然帝國在第一世界大戰後不復存在,但他內心深處唯一的祖國,還是這個哈布斯堡王朝(Harbsburg Monarchy)的奧匈帝國。

熊彼得回波昂大學任教的次年,是他精神生活上最悲慘的一年。首先他敬愛的母親在6月過世,接著8月時他的第二任妻子亞妮因難產死亡,嬰兒生下來後也告夭折。短短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母親、妻子、兒子相繼撒手人寰,人間悲劇莫此為甚。遭到這樣沉重的打擊,熊彼得精神瀕臨崩潰。後來他發現了妻子亞妮所寫的日記,之後他每天一早起床就抄寫亡妻日記,以這種幾近宗教虔誠抄寫經文的方式,來安撫受創的心靈。

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之際,太平洋戰區的美軍以跳島戰術逐漸逼近日本,美國空軍開始轟炸日本本土,京都、日光等地都遭到破壞。為此他心情苦悶,整日不看報紙不聽新聞報導,內心鬱鬱寡歡。

在哈佛的晚年歲月,他的學術理論被凱恩斯的光芒所掩蓋,他畢生致力追求世界經濟學泰斗的美夢,終未能如願。

在1950年熊彼得彌留之際,閃過他內心的最後一個念頭是什麼?是代表奧匈帝國的故鄉維也納?是未竟的學術功名?是愛妻亞妮?還是他終生最誠摯感念的母親?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