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如何年年有「魚」?

104/09/16 瀏覽次數 5773
媽媽:小寶、碗筷擺一擺,請大家可以準備圍爐吃年夜飯了
小寶:喔〈碗筷聲〉,哇!好豐盛!肚子都餓了,媽!你這條魚煎的好漂亮。
媽媽:對了!待會提醒大家,魚不能吃完喔
小寶:為什麼?
媽媽:因為~這樣才能「年年有魚」阿!


想要年年有魚,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研究中心提醒大家,買對魚、吃對魚、避免因過度捕撈、破壞魚類生態,才能真的年年有「魚」。
什麼都吃的台灣人,別把海洋給吃垮!

臺灣四面環海,擁有豐富的漁業資源,不過最近幾年,因為全球氣候變遷,加上過度捕撈、漁貨量年年下降,os:(『媒體報導:咱的故鄉南方澳、外縣市屏東東港』),海洋生態、魚業資源匱乏的問題,可說是氣候變遷外另一重要且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根據科學家預估,捕魚速度不變的話,再過4、50年以後,海洋裡就都沒有魚了,不但全球如此,臺灣也不例外。

舉例來說,黑鮪魚在過去這4、50年來減產速度大為驚人,幾乎減少了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就以東港黑鮪季而言從88年開始一年捕獲一萬二千多條到現在今年一千條都不到,大家不願面對海洋資源匱乏問題,還是年年舉辦黑鮪季,其實這都是不符合永續的精神。
過度捕撈、氣候變遷,讓海裡的魚越來越少,如何永續海洋資源是我們必須面對的迫切問題。(圖/shutterstock)過度捕撈、氣候變遷,讓海裡的魚越來越少,如何永續海洋資源是我們必須面對的迫切問題。(圖/shutterstock)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邵廣昭博士說:「所以我建議大家,消費者要覺醒,要知道吃哪些種類,其實是不符合生態保育的,尤其是瀕危的魚類,譬如說大家講到的黑鮪、魚翅、珊瑚礁魚類,像這些都不應該捕撈,拿來當食物,尤其是珊瑚礁魚類應該留在海洋生態,讓大家去欣賞,其實可以讓你賺更多的錢,而不是抓起來吃掉。所以這些都應該是大家必須要有的生態保育的概念,希望大家互相提醒,能夠自己身體力行,這樣臺灣豐富的海洋生物才會有機會活存下來。」? ? ? ? ? ? ? ? ? ? ? ? ?

大家都知道吃海鮮好處多,所以有人愛吃,漁民就拼命捕撈,特別是「臺灣人什麼都吃」的習慣是很不保育的,邵廣昭博士說:「我們消費者通常不曉得生態保育也是很重要的,尤其是臺灣人有個不太好的毛病,就是什麼魚都吃,我們吃的種類太多了。像歐美只吃鱈魚和比目魚等等少數幾類。日本是非常愛吃魚,可是吃的種類也有限,但是我們臺灣人是什麼都吃,只要夠大塞牙縫,想辦法都會把它變成海鮮料理,想盡辦法去烹調它,變成一道美食。所以我們的問題就是,我們吃的種類太多,吃到瀕危的物種都不會覺得是不對的事情,是我們要檢討改進的地方。」
消費者的購買傾向,嚴重影響漁民的捕撈行為,我們喜歡吃什麼,漁船就會捕撈什麼回岸販售。(圖/Pixabay)消費者的購買傾向,嚴重影響漁民的捕撈行為,我們喜歡吃什麼,漁船就會捕撈什麼回岸販售。(圖/Pixabay)
其實海鮮文化也是海洋文化裡重要的部份,只不過過去吃海鮮時人們只會注意到食品安全衛生、可口美味、貨真價實等問題,雖然政府現在也重視產銷履歷加以把關,但是從來沒人注意到你吃的種類合不合乎生態保育,永續利用的原則,如果瀕危的物種你也要吃那漁民就會抓,吃光了對生態、環境都不好,換句話說,如果大家不去吃瀕危的物種,漁民才不會去抓,那麼這些物種才有機會存活下來,這可是消費者必須覺醒的地方。
如何聰明挑選食用海鮮?不買掠食型大魚、內臟

至於如何挑選海鮮呢?請把握幾個原則:從健康角度來講吃魚對身體健康很有幫助,特別是深海魚類,臺北榮總臨床毒物科兼主治醫師楊振昌:「魚對於人體的健康基本上好處還是遠大於壞處,深海魚類含有比較多的不飽和脂肪酸,這東西對我們腦部的發展,對於減少心血管疾病、心臟病的發生機會都有好處。」

當然選擇魚類最擔心的就是重金屬、戴奧辛等累積問題,所以挑選時要小心,特別是魚內臟應避免食用,臺北榮總臨床毒物科兼主治醫師楊振昌:「第一個就是你在食用魚類的時候,不要挑太大隻的魚類。魚本身會有汞、戴奧辛這些東西,主要是因為經過食物鏈,意思是說大魚去吃小魚,所以經過食物鏈會去累積在魚的內臟裡面。所以越大隻的魚,相對來說在整個食物鏈是最末端,所以它比較容易累積比較多的汞或戴奧辛,所以太大隻的魚還是盡量少一點,可以挑小隻一點的深海魚;第二個就是內臟盡量不要吃,因為重金屬或戴奧辛最容易累積在魚的內臟。」

不管站在生態保育或健康角度,特別提醒孕婦和小孩在魚類選擇上更是要特別注意,儘量少吃掠食性大型魚,例如鮪魚、旗魚、鱈魚、石斑魚等。
美味的鮭魚是許多老饕的摯愛,然而,鮭魚卻是典型食物鏈頂端的大型魚類,若長期大量食用,則易在人體累積重金屬,對健康產生危害。(圖/Pixabay)
邵廣昭博士說:「大型魚類大家都很愛吃,但是大型的魚類,特別是那些掠食性魚類,現在種類的數量越來越少,所以一方面不希望民眾去吃食物網高層的大型魚類,再一個其實是就健康的觀點來考慮,因為經過食物網,那些魚有重金屬累積的問題。」楊醫師則表示:「另外一方面,要注意的是例如孕婦或小孩子,因為他們也是在發育,像汞它可穿透我們人體血管跟腦中間有個隔膜,如果小孩子還在腦部發育情況下,重金屬比較容易跑進去,會造成神經系統的異常。」

楊醫師進一步指出,吃超量重金屬魚類對人體健康影響很大,例如?的話主要影響神經系統,而鎘的話將引發痛痛症,楊醫師:「吃到這些含有像汞這些金屬的魚類的話,最主要影響到人體的神經系統,可能會讓身體產生情緒異常、反射異常、也可能眼睛看不清楚,看的範圍比較小,另外有可能聽力喪失,甚至產生記憶力減退,或是手麻腳麻這些問題;另外一個偶而也在魚裡面的重金屬是鎘,因為鎘會取代身體裡面的鈣,所以有可能產生骨質鬆軟,產生痛痛症。另外對我們的腎也會產生傷害。」

海邊的野魚沒有比較香,請購買素食性養殖魚

另外,就海洋生態角度建議如果養殖魚和野生海鮮捕撈魚讓你挑選的話,還是以養殖魚為優先考量,邵廣昭:「如果同樣一種魚,像烏魚,有野生捕撈的、也有養殖的,那麼我們建議大家多吃養殖的,因為野生的烏魚洄流臺灣目的是為了產卵,假如我們都把野生烏魚抓光吃掉了,他們下一代的族群量就會減少」

不僅如此,更先進保育觀念是儘量吃植物性蛋白的養殖魚類,因為養殖魚還分為吃素或吃葷的,邵廣昭: 「養殖的魚裡還分吃素的、還是吃葷的,假如是吃葷的魚,其實對海洋生態也有傷害,也划不來。因為牠們吃的動物性飼料都是來自於下雜魚,下雜魚就是那些捕撈到還來不及長大的小魚來做的,要不然就是把海底抓來的小魚做成魚粉飼料來餵牠們,你把這些魚抓來吃,抓了個五、六公斤,七、八公斤,做成餌料餵牠們吃,才長出一公斤的肉,其實是不划算。所以更進一步的保育觀念,繼續鼓勵大家吃養殖魚,也盡量吃那些吃植物性蛋白的種類。」美味的鮭魚是許多老饕的摯愛,然而,鮭魚卻是典型食物鏈頂端的大型魚類,若長期大量食用,則易在人體累積重金屬,對健康產生危害。(圖/Pixabay)
中研院多樣中心鼓勵消費者購買養殖產業的魚種,圖為台南七股海埔魚塭。(圖/Wikipedia)中研院多樣中心鼓勵消費者購買養殖產業的魚種,圖為台南七股海埔魚塭。(圖/Wikipedia)
從顏色上也可以分辨,越鮮豔的魚也不要吃、不要買,邵廣昭:「有些是看顏色,假如看到五顏六色的魚,多半是珊瑚礁魚類,要不然就是岩礁性魚類,它們通常是種多量比較小。那如果是銀白色的,通常都是大洋洄流性,它們是種少量多,那麼這些魚是比較沒有問題。」

年年有魚的教戰守則——《臺灣海鮮選擇指南》

事實上,就是因為許多民眾搞不清楚如何挑選魚,為了幫助民眾吃對魚,中研院多樣中心魚類研究室編了一本《臺灣海鮮選擇指南》把六十種臺灣海鮮分為三類,邵廣昭說:「其實在全世界有非常多的國家,都已經在做這些事情,有十幾個國家都有出海鮮指南,那麼我們也把這些指南,把它通通放在網站上,聽眾朋友可以去看臺灣魚類資料庫,你都可以查到各國的海鮮指南。它們都是分成三類,第一類就是建議你可以吃、再一類是不要吃,中間那些灰色地帶就是想清楚再吃。」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為《臺灣海鮮選擇指南》設置了精美的網站。(圖/臺灣海鮮選擇指南Seafood Guide Taiwan - 臺灣魚類資料庫)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為《臺灣海鮮選擇指南》設置了精美的網站。(圖/臺灣海鮮選擇指南Seafood Guide Taiwan - 臺灣魚類資料庫)
海鮮文化固然是海洋文化之一環,應該推廣並加以發揚光大,創意加值,使政府、漁民、消費者創造三贏局面,但目前大家只注重其衛生及產銷履歷及是否浪費食材,卻不關心吃的種類是否會瀕危、捕撈是否符合永續及環保等,所以新的一年開始,為了保育,大家都要有迎接高魚價的時代來臨的準備,量少價昂後,漁民收益並未減少,但己枯竭的資源才會有喘息的機會。

以上就是今天科學了沒?提醒大家海洋生態及魚類保育,真的已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刻,所以就從我們買對魚、吃對魚開始吧!下次阿玫再帶大家,用科學看不一樣的世界。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