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生之兩難–自然產或剖腹產
99/01/13
瀏覽次數
34907
吳美枝
|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
人類透過女性的子宮繁衍後代,創造生命。相傳在古羅馬時代,婦女分娩的方式就有自然產、剖腹產的區別。然而,在古代剖腹產屬於極端手段,通常是在難產或母體已故的情況下,才會剖腹取子。如今,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剖腹產已非必要之惡,孕婦有自由選擇的權利。但是,1985 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明確指出,任何地區的剖腹產率若高於 10 ~ 15%,就屬不合理。長久以來,臺灣的剖腹產率卻始終維持在 32% 左右,高居世界第3。
究竟是自然產好還是剖腹產好?這不僅使每位準媽媽陷入兩難,各國的專家學者也各持己見,爭論不休。一般而言,自然產的子宮感染、傷口感染、嚴重出血、泌尿道感染的機率都較低,產後恢復也快。但在引起尿失禁、骨盆腔損傷的機率則較剖腹產高。儘管多數人相信,剖腹產的後遺症比自然產多,卻始終沒有具體的科學驗證。為了探究這個問題,臺北大學公共事務學院的劉彩卿教授積極投入研究,首先嘗試以探討生產方式與產後 6 個月內婦女醫療照護的使用情形,來釐清自然產與剖腹產的影響。
劉教授研究的目的,是探究婦女剖腹產後 6 個月內的醫療使用情形,包括住院及門診醫療使用者是否較自然分娩者多。其研究以 3 種不同的數量方法做為分析模型,包括「負二項分配」、「OLS」及「Logistic」,分別檢測產後婦科回診次數、相關醫療費用支出,以及醫療使用機率的差異。結果顯示,剖腹產的產後 6 個月內就診可能性及醫療費用都較自然產高。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這些差距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性,但差距並不大。
劉教授的這項研究有兩大創舉。一是利用全民健保資料庫完善的疾病編碼,區隔選擇性剖腹產及臨床上需要剖腹產的樣本,深入剖析「健康孕婦」使用選擇性剖腹產及自然產,產後 6 個月內醫療使用的差異。二是有別於國外的抽樣調查,這項研究是以全臺灣的孕婦醫療紀錄為樣本,比一般抽樣研究更具說服力,因而在國際上備受注目,其研究成果也得以在國際醫療界的重要期刊
Medical Care
上發表。
過去,國際上的各項相關文獻都無法評估剖腹產的風險性與利益性。這項研究率先利用健保資料連結出生檔資料,證實剖腹產需要較多的產後照護及較高的產後照護使用機率。目前劉教授仍持續進行我國醫療政策的評估及醫療照護利用的分析,其研究不僅把臺灣健保實施的經驗推向國際舞台,也針對全民健保未來可行的改革方案提出諸多建議。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10年1月,445期,74 ~ 75頁
自然產(2)
剖腹產(2)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11/29
重建部落認同,從原住民視角探索地理與環境教育的未來
歐柏昇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0/30
給你耐操又勇健的稻米!看科學家如何幫助水稻對抗生存逆境
郭羽漫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2/31
人體「試驗」中看不見的不良反應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10/30
醫師的「超級 GPS」:手術導航系統如何為臨床帶來新革命?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