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環境政治(五):湄公河區域合作和環保議題

102/08/09 瀏覽次數 11767
新聞報導

歐美景氣持續低迷,許多國際投資人聚焦的新亮點都放在東南亞國家,而東南亞的區域整合,也隨著經貿合作的加快進入嶄新階段。但同時各國政府卻也面臨不少新的挑戰;超越國界的環境議題,例如水資源安全,即為其中關鍵之一。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調查,即便東協十國預定在2015年成立經濟共同體,東協各國的農村區域仍然無法達到水資源充足的指標。

專精於研究東南亞環境政治議題的政大國關中心助理研究員楊昊表示,東南亞最嚴重的水資源競爭在於大湄公河流域。湄公河源自於中國的瀾滄江,流經緬甸、寮國、柬埔寨、泰國、和越南等國家,是一條極為重要的國際河流,它不僅滋養了整個中南半島,近年來更成為東協國家推動經濟發展,以及整體連結計畫的重要腹地。亞洲開發銀行和東亞強國,都紛紛在流域國家投入資源,促成各國經濟成長。

亞洲開發銀行在2013年4月所發表的《2013年亞洲發展展望》報告書中指出,以湄公河流域為主的區域水電能源開發計畫正逐漸成形,並且將有助於跨境能源市場的建構,同時亦能帶動綠色能源的發展。

然而,開發計畫看似繁榮互利,事實上仍免不了國際權力政治的角力。政大國關中心助理研究員楊昊舉例,像是上游的中國,自行興建水壩以實質掌握流域水權,就影響了下游超過六千萬人民的生活。中游的泰國與寮國也接續進行十多座水壩的開發計畫,太多水壩在中上游,導致了下游的越南面臨無水灌溉的窘境。

水壩的建立固然有助於個別國家透過水力發電牟利,但這些中、上游水庫的建立,會將湄公河下游55%的水儲存起來,導致其他支流區域與下游區域的水量不足,嚴重衝擊中南半島的整體生態環境。楊昊強調,根據國外研究,湄公河下游的缺水現象已經危害了現有的生物多樣性,不只水中生物,連植物的灌溉也被波及;湄公河超過800種原生物種,岌岌可危。泰寮邊境的漁民,也因此而難以維持生計。 

國際間目前儘管有湄公河委員會成立,但成員國只有柬埔寨、寮國、泰國與越南等四國,上游的中國對於湄公河水流量的貢獻約為16%,佔了六分之一強,但至今仍不願意加入這個正式組織。而湄公河委員會目前的主要功能在促進成員國之間的對話、技術性支援和功能性活動,也沒有設立制裁機制。楊昊認為,未來若湄公河流域能成功建立起共管制度,將成為亞洲區域合作的重要典範。

湄公河流域的水資源安全與相關環境挑戰,突顯出東南亞地區長期重視經濟、輕忽環境的情況。但近年來,隨著媒體的報導和非政府組織的關注,當地政府和人民也逐漸被再教育而提升了環境保護的意識。因此,楊昊也提醒我國政府和台商,環保議題是未來積極佈局東南亞時,應該要納入考量的新思維。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湄公河向來有東方多瑙河、黃金水運通道之稱,全長4,880公里,發源於中國青康藏高原(此段稱之為瀾滄江),並流經緬甸、寮國、泰國、柬埔寨和越南(此段為湄公河),水域涵蓋人口3億人。為了強化湄公河水域各國的經濟合作,自1992年流域各國便開始推動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計畫,初期以交通基礎建設為主軸,1994年正式提出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架構,目標是發展該區域經濟發展、提升人民生活水準為目標。

2001年在部長級會議中,正式簽訂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計畫之整體策略方針,加強基礎設施連結、促進跨國境貿易投資、擴大私營部門的發展和參與、發展人力資源及提高技術能力並提倡自然資源永續利用。

湄公河流域區域合作架構,歷經十餘年,雖然已經累積不少正面發展,然而也因為近年來國際情勢快速變化,而面臨許多挑戰:
  1. 參與國家的利益矛盾:近年來中國崛起,使得東南亞各國一方面樂見中國帶來湄公河流域的經濟提升,另一方面又擔憂中國威脅。此外泰國與越南競爭中南半島主權,以及美國、日本、印度等強權插足,都增加此區域合作的複雜性;

  2. 中央與地方部門協調問題:湄公河流域所發展的區域合作模式,強調地方政府從中扮演積極角色。然而地方政府卻又隸屬各國中央政府,在次區域整合的架構下,如何讓各國中央與地方政府能夠融入區域合作架構,展現有效的整合溝通和運作,是一個新挑戰。

  3. 參與國家發展程度不一:中國、泰國或者發展落後的柬埔寨、緬甸、寮國,各成員國因為發展程度的不同,則強化了各國合作上的困難。

  4. 過度重視開發導致破壞自然生態:最後,由於各國的區域合作主要考量仍然在於政治和經濟利益,而許多合作計畫也都建立在工程建設上,如此便容易發生為追求發展、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的問題。過去湄公河區域合作計畫執行,就曾發生運用爆破方法疏濬而導致湄公河下游混濁的問題。此外一旦遭遇難以解決的資源爭奪時(如水資源爭奪),也會成為破壞已建立的協作基礎。
    (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張春炎|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審校:楊昊|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