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人類乳突病毒與子宮頸癌
99/06/09
瀏覽次數
48341
許耿福
|
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婦產科
2007 年底,醫學界對於子宮頸癌的防治有一個重大的突破,那就是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疫苗的上市。隔年,德國學者霍森(Harold zur Hausen)教授也因發現並證明 HPV 與子宮頸癌發生的關聯,而獲頒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子宮頸癌有可能就因為 HPV 疫苗的全面接種而被撲滅。
HPV 與女性生殖道器官病變息息相關,包括子宮頸癌前病變、子宮頸癌、尖形溼疣—俗稱的「菜花」等,它也與身體其他部位的腫瘤,如外陰、肛門、陰莖與口咽部的鱗狀上皮細胞癌、皮膚疣、復發性呼吸道乳突瘤等有關。
目前已知 HPV 病毒型約有 100 種,其中約 40 種會引起肛門及生殖道感染。感染生殖道的 HPV 可分為兩大類型:一是與侵襲性子宮頸癌、外生殖器癌相關的高致癌性病毒型;另一是導致生殖器疣及良性子宮頸病變的低致癌性病毒型。
根據民國 94 年國健局臺灣地區 HPV 流行病學計畫的研究結果顯示,女性的 HPV 感染盛行率約 15%,其中 HPV-16 與 HPV-18 是最常見的高致癌性病毒型,其盛行率在子宮頸癌病例中占 70%。HPV-6 與 HPV-11 則是最常見的低致癌性病毒型,造成約 90% 的生殖器疣(尖形溼疣/菜花)。
HPV 病毒學
HPV 的外殼蛋白質是由 360 個 L1 蛋白,以及約 12 個 L2 蛋白所構成,加上包覆在其內的環狀雙股病毒 DNA,就形成一個結構完整,具感染力,直徑約 55 奈米的病毒顆粒。HPV 不具包膜,因此不像水痘、帶狀疱疹、麻疹病毒等會因包膜受損而失去活性,反而對外在環境有極高的抗性,在攝氏 100 度的高溫下需 1 小時才會使其完全失去活性,要經高壓及 70% 的酒精消毒才可完全消滅它。
以 HPV-18 為例,它的結構可分為兩個功能區:晚發性蛋白與早發性蛋白。晚發性蛋白包含 L1 及 L2,是 HPV 外殼的主要成分。早發性蛋白則由 6 個基因片段(E1、E2、E4、E5、E6 及 E7)組成,負責調控病毒的複製、轉錄及細胞的癌化過程。在與癌症相關的 HPV 中,E6 與 E7 基因會干擾正常細胞複製的周期,並分別與腫瘤抑制基因 p53 及 Rb 腫瘤抑制蛋白結合,使其抑制細胞增殖的功能喪失,進而導致細胞大量增生。
HPV 通常是經由性行為傳染,非插入性的性接觸也會傳播,極少數是經由母嬰垂直感染,理論上也有可能經由不具生命的媒介傳染。統計上,女性若年紀輕就有性經驗,擁有多個性伴侶,經常更換性伴侶或性伴侶擁有較複雜的性經驗等,都會增加 HPV 感染的機會。
HPV 感染的病理變化
子宮頸癌前病變或子宮頸癌,大多出現在子宮頸鱗狀上皮與柱狀上皮的交界地帶,這地方也稱為轉化區,是子宮頸內柱狀上皮逐漸發生鱗狀上皮化的區域。由於轉化區的細胞層少,組織較薄,且當中的細胞較不成熟,因此對於傷口與感染的防護都較脆弱,特別容易發展成癌前病變或癌症。但除子宮頸外,人體其他部位也有轉化區,如肛門與直腸交界、上呼吸道等,也很容易受到HPV的感染。
HPV 在進入宿主子宮頸基底膜細胞之後,便會脫去病毒外殼蛋白質,並把它的 DNA 移至宿主細胞的細胞核中,以游離的方式存在,並利用病毒本身的早發性蛋白 E1 及 E2,隨著宿主 DNA 一同進行複製。HPV 所造成的病兆是由於受感染的組織產生變異,因此可依發生變異的範圍及嚴重程度分級。
輕度(第一級)子宮頸癌前病變(CIN 1)的定義,是輕微的細胞形態變異,只有基底膜以上三分之一厚度的子宮頸上皮出現病變細胞。與第一級病變相關的 HPV 病毒型相當多,其中以高致癌性 HPV-16 病毒型最常見,約 26%。多數的 CIN 1 可在較上部的表皮組織中層發現空洞細胞,空洞細胞是一種角質細胞,特徵是有一個洞穴狀的空泡包覆細胞核,細胞核相當大,且有不規則的細胞核外層,空泡細胞可做為 HPV 感染的指標。
重度(第二、三級)子宮頸癌前病變(CIN 2/3),絕大多數都是受到高危險性病毒型(HPV-16、18、31、33、45、52 或 58)長期感染所造成的。主要的致病機轉是 E2 病毒基因蛋白調控 E6 及 E7 的作用失效,使 E6 及 E7 過度表現,導致基底膜細胞的調控失控,增加細胞突變發生的機率,隨著突變不斷累積終而造成重度癌前病變或癌症。
第二級子宮頸癌前病變(CIN 2)的定義,是基底膜以上三分之二厚度的子宮頸上皮出現病變細胞。第三級子宮頸癌前病變(CIN 3),是基底膜以上三分之二至整層的子宮頸上皮都出現病變細胞。侵襲癌則是惡性細胞穿透基底膜,侵入表皮下的基質。在重度子宮頸癌前病變的過程中,HPV 病毒的晚發性蛋白 L1 及 L2 幾乎不會表現作用,因此病毒微粒不會釋放到體外,就算有也是非常微量。
HPV 感染的自然進程
無臨床症狀的感染
大多數的 HPV 感染都是暫時性且不具臨床症狀,人體受到感染後約 3 至 6 個月便會產生細胞免疫反應,抑制 HPV 在體內的增殖,因此 90% 以上的感染可以在兩年內自然把病毒廓清排出。目前還無法確知細胞免疫反應是否能使 HPV 感染完全根除,或只是抑制病毒的複製,使體內病毒量低於現今技術所能夠測到的數量。
臨床上發現部分受 HPV 感染的婦女,在懷孕或免疫能力缺損期間,原本已經自然消失的生殖器疣會復發,這或許是因為身體免疫能力降低,HPV 基因的複製不再受抑制,所以從無症狀的長期潛伏狀態再度轉變為活躍發病。
有臨床症狀的感染
在受到 HPV 感染 3 至 6 個月後,如果身體沒有產生適當的免疫反應,HPV 便可能引起生殖器疣及輕度子宮頸癌前病變。持續的 HPV 感染,特別是受高危險性病毒型(HPV-16、18、31、33、45、52 或 58)的感染,在經過數年之後,可能發展成重度子宮頸癌前病變或侵襲性子宮頸癌。
一般來說,受 HPV 持續感染約 4 至 5 年,容易演變成嚴重的重度子宮頸癌前病變。這類病患的癌化傾向較高,若放任不予以治療,9 至 10 年後部分病變會惡化成為侵襲性鱗狀上皮細胞癌。子宮頸癌的病程似乎會隨著時間有一定的發展程序,從高危險性 HPV 病毒型的持續感染開始,導致子宮頸癌前病變,最終形成侵襲性子宮頸癌。許多個案顯示,並不需要經過第一級子宮頸癌前病變階段,就可直接出現第二、三級子宮頸癌前病變。
另外,有某些因子與病毒持續感染或感染惡化相關,包括合併感染不同的 HPV 病毒型、高病毒量等。雖然 HPV 的感染與子宮頸癌的形成關係密切,但大部分受感染的婦女並不會產生子宮頸癌,顯示其他原因也與子宮頸癌的形成有關。若患者本身的免疫能力缺損,如細胞免疫反應不足或 HLA 人類白血球抗原的基因多樣性,以及其他環境因素,如吸菸或長期使用口服避孕藥等,也會促進HPV的感染,使病變的發展傾向惡化。
少數受高危險性 HPV 感染的病患會演變為第三級子宮頸癌前病變,若不及時診治,可能會演變為侵襲性子宮頸癌。在侵襲性子宮頸癌階段,癌細胞可能擴散到鄰近的器官,如子宮頸旁組織、子宮體或陰道、淋巴結,甚至侵襲至膀胱及直腸,或經血行而轉移到其他器官。
HPV 疫苗
HPV 感染顯然與子宮頸癌發生有強烈的關聯,科學家在十幾年前就開始研發 HPV 疫苗,以阻絕 HPV 感染。從 1999 年開始臨床試驗,2007 年底第ㄧ支 HPV 疫苗終於上市。
目前市面上有兩種 HPV 疫苗,一是使用桿狀病毒技術的兩價疫苗(HPV-16、18)(商品名 CERVARIX
®
),另一是利用酵母菌基因重組技術的四價基因重組疫苗(HPV-6、11、16、18)(商品名 GARDASIL
®
)。兩種疫苗都屬於預防性疫苗,是重新組合晚發性病毒外殼蛋白 L1 的基因重組疫苗,使用由 L1 外殼蛋白五聚體自然聚集的類病毒微粒(virus-like particle, VLP)。VLP 含有病毒外殼蛋白但不含病毒 DNA,能夠讓身體在不發病的情況下誘出體內抗體,以保護身體免於病毒感染。
四價疫苗目前已經在多個國家上市。在第三期試驗中,證實接受疫苗組的持續感染率比安慰劑組降低了 90%,對於 HPV-6、11、16、18 引起的子宮頸癌前病變(CIN 2/3)有 100% 的保護效力。
在第三期試驗中,也顯示兩價疫苗能夠在 99.8% 的接種者體內,有效產生疫苗所涵蓋的 HPV 病毒型的抗體。疫苗所誘導出的 HPV-18 抗體,比自然感染高出 80 倍,HPV-16 則是 101 倍;對於預防 HPV-16、18 的感染發生達 96.9%;對於為期 12 個月的 HPV-16、18 持續感染,預防效益更可以達到 100%。另對於由 HPV-16、18 所引起的子宮頸癌前病變,也有 100% 的預防效果。
目前市面上只有 HPV-16、18 疫苗,但子宮頸癌中只有約 70% 的病例可以找到 HPV-16 或 18 病毒 DNA,因此醫學界正在努力研發多價疫苗。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施打多價 HPV 疫苗將可以大大提高 HPV 的預防感染效果,進而防止子宮頸癌的發生。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10年6月,450期,50 ~ 55頁
突病毒(2)
疫苗(75)
垂直感染(6)
桿狀病毒(10)
HPV(4)
子宮頸(2)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2/26
我們的大腦為何容易相信假新聞?——專訪陶振超教授
李元傑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5/31
冰河時期的海底記憶:沙錢海膽化石揭開臺灣遠古海洋祕密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2/27
好看到停不下來!科學家 × 影音製作人,帶你掌握科普影片的爆紅心法
郭羽漫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6/30
別讓防曬美意變環境負擔!看農業廢棄物如何變身科技材料,吸附水中有害環境荷爾蒙
余國賓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教授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