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臺灣公民科學-用資料改變未來的力量

113/11/29 瀏覽次數 463
公民科學的核心在於「人人都能參與科學研究」

公民科學的核心在於「人人都能參與科學研究」,透過提升資料能力,我們能讓每個參與者真正感受到他們的貢獻不只是點滴數據,更是一場社會變革的力量。圖片來源:metamorworks/shutterstock.com

你想過嗎?也許你無意間參加的一場生態觀察活動,或是在社區裡回報的一次環境異常,正悄悄地對全球永續發展產生影響。像「路殺社」這樣的公民科學計畫,記錄臺灣道路上動物意外的數據,提供了關鍵的環境資訊,讓更多物種能受到保護。而在海洋邊緣,「海龜點點名」的參與者不僅幫助研究者追蹤海龜的移動路徑,更成為了保育工作的前線守護者。這些參與者中,有的並非專業科學家,但他們的努力,透過「公民科學」的概念,正在改變世界的未來。

在這樣的背景下,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鄭瑋副教授提到:「公民科學的核心在於『人人都能參與科學研究』。透過提升資料能力,我們能讓每個參與者真正感受到他們的貢獻不只是點滴數據,更是一場社會變革的力量。」正因如此,臺灣大學的研究團隊近期推動了一項「公民科學資料活動研究」,致力於詳實描繪公民參與科學的資料使用軌跡,建構臺灣公民科學的完整圖譜,並透過資料賦能,讓更多人有能力用資料書寫未來。

 

從公民科學資料活動研究看見最真實的現況

公民科學資料活動研究的起點,源於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許多 SDGs 指標,如減少生物多樣性損失或確保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往往因為缺乏完整的數據而難以落實。鄭瑋副教授解釋:「公民科學計畫可以提供科學家和政策制定者所需的關鍵數據,彌補現有資訊的不足。這不僅是一種創新,更是一種突破。」

在計畫的第一階段,研究團隊已完成一份包含 239 項臺灣本土公民科學計畫的清冊,並將其資料建置於 Wikidata 平台,確保資料公開透明且易於共享。統計顯示,這些計畫橫跨 SDGs 中的 11 項核心目標,其中陸域生態計畫最多,有 124 件;其次是永續城鄉(53 件)和永續海洋(51 件)。

圖表呈現 239 項臺灣公民科學計畫在 SDGs 中的分布

圖表呈現 239 項臺灣公民科學計畫在 SDGs 中的分布,「陸域生態」計畫最多(n=124),其次為「永續城鄉」(n=53)與『「永續海洋」(n=51)。 圖片來源:鄭瑋副教授提供

鄭瑋副教授指出,這些計畫的成功不僅依賴數據的收集,更取決於參與者的投入。「公民科學資料活動研究是一個起點,重要的是如何讓參與者感受到自己的貢獻有價值,並願意長期參與。」他強調,資料賦能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

 

資料賦能 從參與者到改變者

什麼是資料賦能?簡單來說,就是透過培訓和支持,讓參與者具備處理、分析和應用數據的能力。鄭瑋副教授提到,不同性質的計畫需要不同類型的參與,如果能讓參與者能依據計畫性質和個人興趣逐步成長,有機會大大提升參與計劃的成就感。

「我們希望透過資料賦能,改變這種情況。」鄭副教授進一步說明,像「海龜點點名」的計畫,會訓練參與者如何記錄海龜的數據,而這些技能有助於參與者真正理解數據背後的意義,從而更願意持續投入。

資料賦能還能形成「投入—成長—再投入」的良性循環。例如,一些生態觀察活動教導參與者用簡單的工具整理觀察數據,或學習基本的資料分析技巧。當參與者發現自己能從這些活動中學到新技能,甚至對社會產生實際影響時,他們的熱情會大大提升。

 

臺灣的下一步 資料賦能的應用與挑戰

臺灣大學的研究團隊計劃在明(2025)年一月舉辦資料賦能工作坊,聚焦於資料清理、資料視覺化與資料分享三大主題。鄭瑋副教授提到:「我們希望公民科學不僅是數據收集的過程,更是一個提升參與者能力與價值的平臺。」透過這些技術的培訓,公民科學計畫的利害關係者可以在更友善的環境下完成數據的整理與保存,讓每個計畫都能留下有意義的成果。

然而,挑戰依然存在。例如,像 Wikidata 這樣的平臺雖然操作簡單,但對於初次使用者而言仍有一定的學習門檻。鄭副教授強調,這些問題需要整個團隊與參與者共同討論,找到最適合的方式。

更大的挑戰在於共享文化的推廣。「目前,不少計畫的資料可能因人力或資金限制而無法公開,這與公民科學提倡的開放精神有所矛盾。」鄭副教授說。未來相關學術社群應思考如何設計一套持續的資源支持模式,讓每位參與者的努力能被保留下來,並成為推動永續發展的基石。

鄭瑋副教授參加國科會自然科學相關資料庫聯合推廣研討會

公民科學計畫專員與計畫主持人鄭瑋副教授(圖中)於 2023 年參加國科會自然科學相關資料庫聯合推廣研討會。圖片來源:鄭瑋副教授提供

 

公民科學的願景

正如鄭瑋副教授所說:「公民科學的價值不僅是數據的累積,更是參與者的成長與社會的進步。」當每位參與者都成為資料的守護者與知識的創造者,臺灣的公民科學將從研究與行動的集合,轉變為全民參與的社會運動。

我們期待未來更多像「路殺社」和「海龜點點名」這樣的成功案例,讓公民科學不僅觸及自然科學,也融入人文社會議題。從資料到行動,從個人到社群,每一步都在書寫臺灣永續發展的新篇章。

所以,下次當你在社區散步時發現一些環境變化,不妨記錄下來。你的小行動,可能正是改變未來的關鍵起點。

 

資料來源
  1. 採訪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鄭瑋副教授
  2. 公民科學支持永續發展:資料實踐流程剖繪與資料賦能的共同設計
創用 CC 授權條款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本著作係採用 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 授權.

本授權條款允許使用者重製、散布、傳輸著作,但不得為商業目的之使用,亦不得修改該著作。 使用時必須按照著作人指定的方式表彰其姓名。
閱讀授權標章授權條款法律文字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