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二氧化碳減量排放:引言

104/06/08 瀏覽次數 5917
氣候變遷是地球數千萬年來自然發生的事件。然而自18世紀中葉工業革命後,因工業進步帶動了經濟繁榮,改善了生活水準,也加速了人口成長。由於人口成長得太快,為了繼續追求經濟發展,不得不過度開發地球的天然資源,於是大規模砍伐森林以取得耕地,大量開採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以取得能源。這些人類活動都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使得全球溫度上升造成全球暖化。

預估未來百年內,平均溫度可能上升攝氏1.5~4.5度,這是地球過去30萬年來最高的升溫幅度。現今氣候變遷的速率比過去自然變遷加快了大約15~40倍,平均溫度上升更意味著氣候體系中其他因子的變化,使得全球降雨型態隨著改變,有些地方雨量大增,其他地方轉為乾旱,動植物的行為及分布也會大為改變。另由於兩極氣溫的增高會導致冰山融化,海平面可能上升0.2~1.4公尺,許多城市將被大海淹沒,進而導致社會、經濟及政治的動盪不安。

1997年在日本簽署的「京都議定書」,規範38個會員國及歐盟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並在2005年2月正式生效;2012年在卡達召開的第1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同意把京都議定書延長至2020年。我國行政院在2008年6月通過「永續能源政策綱領」,訂定臺灣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的政策目標是在2020年減至2005年的排放量,2025年降至2000年的排放量。

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減少二氧化碳的產生並抑制其排放。節約能源、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增加低碳與再生能源利用等都可直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但即使如此,仍不能達到2050年時二氧化碳大氣濃度450 ppm及溫度變化不超過攝氏±2度的要求。

因此在燃燒化石燃料所產生的廢氣尚未排放到大氣之前,先把其中的二氧化碳分離出來,經過壓縮運送到適當的地點封存或再利用,這樣的技術稱為二氧化碳捕獲封存與再利用(carbon dioxide capture storage and utilization‭, ‬CCSU),目前國際能源總署認為其達到前述2050年目標的貢獻度是14%。由於二氧化碳排放量與能源使用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限制排放量當然會對我國產業產生相當大的影響,為未雨綢繆,我們應對二氧化碳減量技術有所認識並及早投入研發。

基於以上所述,這期專題報導的6篇文章以二氧化碳減量排放為焦點,介紹CCSU技術的原理與發展,並從溫室氣體減量規範探討我國該如何因應國際間溫室氣體管制的趨勢,最後討論能源整合的議題,使讀者更能了解如何在工業經濟發展與溫室氣體減量間取得平衡,也期盼各位閱讀後,能對CCSU在國內的發展有所了解,一同打造節能減碳的永續環境。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