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花開花謝–花的觀察
104/07/08
瀏覽次數
11166
許再文
|
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楊永年
|
成功大學政治學暨政治經濟研究所
蔣鎮宇
|
成功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北海道賞花是著名的觀光行程,因緯度關係主要集中在夏季。臺灣現在也流行看花海,如春天的賞梅賞櫻,合歡山則4~5月的玉山杜鵑、6月的紅毛杜鵑,7月百花盛開,秋天則是看雲海,賞景同時賞花。各個行程都吸引著絡繹不絕的人潮,現在已成為全民運動。
自有歷史以來,就有許多人與花的故事。對人而言,花除了可供觀賞外,也是節慶、會議、生活等重要的裝飾;對生物而言,花甚至是生命繁衍重要的過程,例如雌蕊需有花粉進行授粉才能形成果實,胚珠才能成為種子,蜜蜂訪花採集蜂蜜,也順利地完成了花粉的傳播。
筆者喜歡看花,除了家族因素外,也因為工作。從小家裡就種花,彰化田尾的公路花園有世界著名的園藝特區,全年都可賞花,尤其秋冬至翌年的春天更是花卉旺季。夏天則因為天氣熱,加上豪雨,賞花期較短,賞花人潮較稀。上班後,工作主要是植物調查,野生植物成了觀察的對象,近年來又在合歡山工作,花期集中於夏季,剛好和家鄉的花期錯開。
花與花開
花可略分為單性花和兩性花。兩性花的構造是大自然的傑出工藝品,雌雄蕊的位置與排列就是長期演化的結果,例如紫花鳳仙花,兩性花剛開時雄蕊會緊緊包住雌蕊,一直到雄蕊掉落後才看得出雌蕊的構造。蛇根草則是兩型花,一型是長花柱/短雄蕊,另一型是短花柱/長雄蕊,這類型的花稱為異型花柱。我們吃的楊桃,每朵花內有雄蕊10枚,但有5枚退化了,仔細看花也是有長花柱與短花柱兩型,所以這也是異型花柱的代表。
上遺傳課時,老師會述說自花授粉會減少基因的多樣性,異花授粉則對物種生存較有益。有許多物種是單性花,當然就不會有自花授粉的問題,但兩性花的物種又是如何避免自花授粉呢?根據觀察,在兩性花類中,同朵花的雄雌花蕊會在不同時期成熟,分為同熟、異熟和混熟型。異熟型可分為雄先熟和雌先熟,雄蕊先熟的代表物種有鳳仙花、長果藤、龍船花和大部分菊科植物等。
鳳仙花的雄蕊包住雌蕊,雄蕊花藥開裂、花粉散後雄蕊掉落,這時雌蕊才成熟。長果藤花開時可見2長2短雄蕊,這時雌蕊較雄蕊短,等雄蕊謝了之後,雌蕊會拉長,而且會超出雄蕊,這時才是雌蕊期。龍船花的花則是輪班式,天剛亮花剛開時雄蕊在上,雌蕊向下,這時雄蕊開裂,稱雄花期,中午時雄雌蕊在同一水平線上,下午時雌蕊在上,雄蕊在下,雌蕊成熟而這時雄蕊已凋謝。
梅花草的物種是最特殊的,根據新的分類系統,現在放在衛矛科,它也是雄先熟的物種,雄蕊10枚,5枚完整,另5枚特化成梳毛狀,開花機制是雄先熟,雄蕊一次只有一枚依次成熟,是漸熟型的雄蕊。雄蕊運動的現象在很多兩性花的植物都可看到,有些是配合雌雄蕊異熟,促進異花授粉,有些是確保生殖成功,由異花授粉轉為自花授粉。睡蓮與萍蓬草的雄蕊眾多,分為多輪,也屬漸熟,是一輪一輪依序成熟。雌先熟的植物以車前草科為代表,花序上方可見一根一根白色的柱頭,花序下方才見雄蕊。
野牡丹科的植物是震動傳粉,蜂造訪時用腹部碰雄蕊。其中青條花蜂屬的蜂是典型的代表動物,牠會利用腹部把長雄蕊下壓,當蜂飛離時長雄蕊會上彈,這時花藥內的花粉由頂端的口飛散,以達到傳粉目的。圓葉布勒德藤的花藥先端孔裂,兩型花藥先端都會有開孔,不過應該只有長雄蕊有效。
天門冬科的鷺鷥蘭花藥基部有明顯的距(spur),花藥頂端孔裂,雄蕊結構與野牡丹科非常像,同樣是震動傳粉的物種。長梗盤花麻花小且不明顯,但雄花在花苞時雄蕊彎曲,花開時花絲彈開同時把花藥內的花粉彈出;雌花更好玩,雄蕊退化到僅剩彎曲的花絲,果實成熟時彎曲的花絲會把果實彈開,力量還蠻大,靠近會有被小豆打到的感覺,屬於主動傳播的物種。蕁麻科具有這種假雄蕊構造的類群只存在於盤花麻族,包括樓梯草屬、冷水麻屬、盤花麻屬、烏來麻屬等。
筆者在學會看花後,一直找不到草海桐的雄蕊,索性由花苞開始觀察,結果在花苞的第一個裂縫就看到雄蕊已經凋萎。難道是花開前雄蕊就開了,它是閉鎖花嗎?但閉鎖花的花並不開,那草海桐的花朵盛開的目的又為何?只有解剖花苞看個明白了。
原來草海桐的花在花苞時,花藥就已經開裂,並把花粉送到雌蕊了。那不就是完全自花授粉嗎?其實不是。草海桐的雌蕊構造特殊,居然有花粉收集器,這構造位在柱頭外側,也就是雌蕊傳粉。傳粉後花粉收集器會脫落,這時柱頭才成熟露出,真正的雌花期才開始。最近看菊科的物種有幾種也有類似的功能,但是由雌蕊特化的部位收集花粉,而非有花粉收集器的構造。這種雄蕊先把花粉送到特殊構造的傳粉,稱為次級傳粉。
花開的時間
花期除了有四季,一天中看花的感受也不同。毛西蕃蓮是早起的植物,清晨四點多花就開放了,由花苞到完全開放約2~3分鐘。這物種主要是自花授粉,在開花的過程中,雄蕊會由上向下翻轉,在翻轉的過程中,雌、雄蕊會碰面完成第一次的自花授粉;但部分雌雄蕊在翻轉的過程中並未碰面,這時就得靠昆蟲幫忙傳粉,這種先自助後蟲助的傳粉方式也非常特殊。一朵花只有半天的壽命,上午九點多,毛西蕃蓮的花就謝了,獨留雌蕊露出花外。
龍船花也開得很早,六點左右天剛破曉花就開了。這時許多植物也陸續開放,如旋花科的銳葉牽牛、馬鞍藤等。接著是錦葵科植物,當然也有少數的花是下午才開的,如土人蔘與白花菜。
部分花則開於傍晚,如圓萼天茄兒。晚上則是另一群植物的表演時段,如曇花、火龍果、山菜豆、棋盤腳、九爪藤等。有些植物因花小很少被觀察到,如多花油柑、菲律賓饅頭果等,也都是夜晚開花的種類。
花粉的觀察
所有植物在它們的生命過程中都會產生孢子或花粉,兩者合稱孢粉。孢子植物如藻類、苔蘚與蕨類植物會產生各種孢子,種子植物如裸子與被子植物開花時則形成各式各樣的花粉。花粉與孢子在生命的繁衍中都扮演重要的角色,其形態特徵更具遺傳穩定性,不會受環境變化的影響,因此不僅在植物系統、分類與演化上提供重要訊息,並可對古植物學、植物地理、農學,甚至是社會人文做出貢獻。
孢子與花粉具有非常特殊的外壁構造,外壁由孢粉質、纖維素等物質組成。孢粉質是一種複雜的有機化合物,具耐高壓、高溫與酸鹼的特性,可使壁上的形態不受外界環境變化的影響,甚至埋藏在地層下億萬年也能保存其特色。花粉雖然很小,一般只有10~100微米,但因為植物都會散播出數量非常大的花粉,它們逢機沉降於各地的沉積物中而保留下來。分析這些沉積物中的花粉,就可知道植物的種類、植被構造,進而從其變化中重建植物相和推論氣候變遷情形。
早期觀察孢子與花粉主要是利用光學顯微鏡。20世紀中期,研究人員為了解臺灣地區植物孢子與花粉的多樣性,開始廣泛使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所得的孢子與花粉圖像立體感強,並可清晰地觀察、研究與拍照。
還記得〈阿凡達〉電影中各式各樣稀奇古怪的生物嗎?現實生活中陪伴我們的植物孢子與花粉也是千奇百怪的。瓶爾小草孢子有如賓士車的商標。有些裸子植物具氣囊,可以幫助花粉飄散至遠方,雙氣囊的有松科的松屬、冷杉屬與雲杉屬,單氣囊的有鐵杉屬。柏科的肖楠屬與柏屬,花粉呈球狀,壁薄易變形。麻黃科的花粉像橄欖球,並有多條溝紋。
被子植物花粉大多是單生,以橢圓球狀、球狀較多,有單溝的種類如單子葉的椰子科,3溝的物種則見於大部分的真雙子葉植物。莧科植物是多孔的球狀,與石竹科相同。桔梗蘭是3合溝。樟科、薑科及天南星科的花粉呈球狀,表面滿布小凸起。使君子科的花粉呈多溝型。
不同亞科的菊科花粉有不同類型,包括:3溝的橢圓球狀,表面散生多排刺的種類繁多;3溝表面僅有小瘤的艾屬;花序全是舌狀花的兔兒草與貓兒菊呈窗格型;爵床科的鄧伯花屬植物的花粉是螺旋形。
有些種類的花粉採合作策略,幾個到多個花粉合生,例如:含羞草的花粉非常小,4個合生;相思樹的花粉12個合生;蘭科的花粉多數合生;蘿摩科花粉結成花粉塊,你儂我儂已分不清誰是誰了。
想認識花的類別,需了解花的生態繁衍意義,更得思考花對人的意義。關於花的結構,包括花苞、花萼、花瓣、花蕊、花粉等,其在生物演化過程中各扮演著重要角色,也存在著不同意義。有人說「路邊的野花不要採」,雖然有戲謔意味,但可能有重大意義,例如可能因為採了路邊野花而影響了生物多樣性;或人為不當介入可能成為野花或生態的殺手。面對多樣性的花,必須珍惜與保護,因為它隱含了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花是植物的生殖命脈,所謂自私的基因,物種為延續自己的生存,無所不用其極,從單性花到兩性花,無不為其延續子孫付出努力。如棋盤腳為傳粉產生了約500枚的雄蕊,但其中可能只有一枚能傳粉成功,犧牲很大;芒果卻以很高的效率達到傳粉目的,常只剩一枚完全雄蕊,但依舊達到了傳宗接代的目的。
各式千奇百怪的花:大戟花序由一個花序特化成狀似一朵花,分工合作;冇骨消具有裝美食的腺杯,裝滿花蜜以饗昆蟲;臺灣蝴蝶戲珠花把部分的花瓣變大,以吸引昆蟲目光;榕屬植物分泌特殊味道以及犧牲部分子房,提供昆蟲產房以引入榕小蜂傳粉,在在都顯示著生物界的奧祕。也許你身邊正發生著奇特的生物現象,用心看看周遭的植物,發掘更多有趣的故事吧。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15年7月,511期,50 ~ 55頁
授粉(18)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9/30
種菜養魚賣花也需要新科技,數位轉型讓農業不再傳統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6/30
別讓防曬美意變環境負擔!看農業廢棄物如何變身科技材料,吸附水中有害環境荷爾蒙
余國賓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教授
儲存書籤
114/05/16
我覺得我不會被騙,但我真的能分辨假新聞嗎?
陳彥諺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6/30
「防曬神隊友」變「皮膚殺手」?揭開奈米氧化鋅的雙面謎團
陳彥諺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