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小行星的發現與命名

104/10/30 瀏覽次數 6649
台灣天文學者發現的小行星,被命名為「鄧雨賢」,成為台灣藝文界的盛事。但也不禁讓人好奇,小行星是怎麼發現,又如何命名的呢?

古時候,人們以為天空中會移動的星星,只有五大行星跟彗星而已。直到人類發明望遠鏡,才有機會進一步觀測夜空。例如在1781年發現的天王星,1801年起,又在火星與木星之間發現許多較小的行星。這些星球的大小與其他行星不成比例,而且數量繁多,到1850年代已經陸續發現超過十顆,因此天文學家將它們劃分為新的一類,稱為小行星。

行星不會自行發光,要觀察它反射太陽的光才能看得到,所以當然是越大越近越容易被發現。小行星的直徑大多小於50公里,實在是非常小;比方地球直徑有一萬兩千七百多公里,相對來說,小行星簡直小得不成比例,因此要有大型的天文望遠鏡,才能看到它微弱的反光。

小行星的名字,起初遵循行星的命名規則,以希臘羅馬神話的女神名為主,但隨著更多小行星被發現,規則也逐一被打破。編號45的尤金妮雅是拿破崙三世皇后的名字,後來也出現了俄羅斯、德意志、芝加哥等名字的小行星。1874年,美國天文學家詹姆斯.沃森在北京發現了編號139的小行星,命名為「瑞華」,意思是「吉祥中國」,是第一個以中文命名的小行星。

小行星的發現者,可以提交名字給國際天文聯合會審核,通過的話,就可以成為正式名稱。雖然發現小行星並不容易,但隨著望遠鏡技術的進步,以及大型天文望遠鏡的普及,小行星的發現數量,還是呈現了爆發性的成長。由於數量愈來愈多,許多人開始採用家人或故事人物為天上的星星命名,甚至用了寵物的名字,不過由於引起爭議,現在國際天文聯合會已經禁止用寵物替小行星命名了。

台灣在小行星的發現史上缺席多年。雖然編號2169的小行星名為台灣,卻是由南京的紫金山天文台命名的。一直到中央大學成立鹿林天文台,才在2002年首度觀測到新的小行星,接著在2006年,國際天文聯合會認可:第一顆由台灣發現的小行星,依照發現地命名為「鹿林」。之後鹿林天文台陸續命名數十顆小行星,「鄧雨賢」也是其中之一。或許今後,當您仰望星空,會覺得彷彿響起了「望春風」的歌聲呢。

今天的科學關鍵字,就是小行星!您可以透過這個關鍵字,進一步查詢或做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
  • 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製播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