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終結癌症 廖光文的抗體藥之路

107/12/12 瀏覽次數 2725

「我自認不是個很優秀的人,思緒紛亂,也常做天馬行空的想像,直到27歲立定志向攻讀碩士後,彷彿大夢乍醒般,突然擁有截然不同的高度專注力,推動我走向目前的成就。」擁有多項抗體藥物專利與產業技術移轉經驗的交通大學生物科技系廖光文教授,分享自身的研究歷程,讓我們看見他在榮耀背後所付出的努力。

 

求學路上遇良師

 

在高中時,廖光文對文學寫作有著強烈的興趣,但同時也懷抱著自己能終結癌症的夢想,故選組時一度難以抉擇,最後因老師的一句話:「做醫生可以兼當作家,但若當作家就無法成為醫生了。」而選擇第三類組。之後考取輔大生物系,開啟了與生物的不解之緣。惟當時的生物系大都作些動物、植物及微生物的基礎研究,其所衍生的產業也較偏微生物發酵應用。而藥物的研發因大多是經由化學合成,故藥物設計的訓練在化學系反倒較為扎實。

 

就讀博士時,抗體藥時代來臨,比起小分子藥物,抗體藥副作用較低,專一性也佳,並且具高經濟效益,一支抗體藥一年可為藥廠帶來幾十億甚至幾百億美金的收益。不過那時台灣抗體藥的設計製備到產業發展尚未形成一套有系統的教學方式,師資及人才培育都不如小分子藥物領域,廖光文憑著自身的興趣,收集文獻努力研讀,並且從指導教授Dr. Roffler, Steve R身上學習更深入的抗體相關知識與技術。「我很感謝Dr. Roffler,他是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化工博士,卻能將化工的概念應用在生物研究上,帶給我許多突破的想法,雖然每次討論的時間不長,但他都能很快點出我的實驗或邏輯的盲點,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訓練,這些經驗對往後事情的思考很有幫助。」廖教授說。

 

學術研究與產業應用相輔相成

 

如今在產業應用上已有傲人成就的廖光文坦言,其實初時他是比較喜歡單純的學術研究,「年輕的時候不愛錢嘛,懷抱著研究夢,一心只想找出治癒癌症的方法。」廖教授笑著說,但因那時抗體藥研究為興新領域,沒有商業化產品可供實驗所用,需得自己做出抗體,故在過程中他逐漸嫻熟各項技術,也感受到自身研究成果應能對癌症病患有實質的幫助,遂慢慢地覺得應用跟研究是可以相輔相成的。

 

「要將抗體藥做好,研究跟應用兩者要並重,不能偏廢,否則到後面就會卡關。」廖教授表示若應用很好但沒有理論來支持,後續將無法發展,也無法解決產業未來面臨的問題;反之,若只是研究很好,但沒有應用的技術和訓練產出,也就無法把知識化為實質的幫助,只能發表論文,書生論政,無濟於世。

 

秉持著這樣的信念,廖光文與產業界合作,協助成立了康鶴生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碩英生醫股份有限公司,進行技術移轉,並作為藥物開發廠商和動物實驗認證廠商之間的橋樑,根據不同藥物特性,設計新藥開發前實驗,輔導廠商取得藥證。廖教授說:「因為藥物是自己設計的,最清楚其原理和作用機制,所以才能作為溝通的橋樑,給予最有效的建議。」

 

此外,生物問題都不是單一事件,背後牽涉的機制甚廣,一個細胞約有兩萬五千個基因,而同一時間表現的基因不只一個,因此科學家都是在多因子影響的背景下,努力去釐清造成每個問題的最主要影響因子。故若沒有扎實的基礎訓練,邏輯思考能力又不足,所做的任何修改都只是亂槍打鳥,徒增藥品開發的時程。廖光文說:「生物科技要能夠實現是經由多步驟的,而每一個步驟皆需耗費大量時間,如果做得不扎實,只是讓你實現夢想之路變得更漫長。」

 

維持學術研究與產業多樣性

 

回顧以往生物科技相關系所常被嘲諷畢業即失業,但近年來生物醫藥產業蓬勃發展,短短幾年生物科技系已重回熱門選項。「以生態系的概念來看,若要永續發展維持生物的多樣性是必要的,學術研究、產業經營也相同,即使在不是這麼熱門的時候,仍需保留相關研究,如此當世界潮流回來時,才會有足夠的人才可資運用。」廖教授說,當世界各國爭相發展某個領域時,大家都在搶人才,若國內只有發展不全的環境,甚至是一片空白,如何能吸引優秀人才呢?

 

以抗體藥開發為例,目前產業趨勢需要跨領域的合作,例如生物資訊分析、顯影劑追蹤,到後面的動物實驗、人體試驗與專利申請等,都需要結合很多實驗室一起合作。但政府或許無法同時支持這麼多的領域,導致某一部分因研究經費不足而消失了,勢必影響整個大計畫的執行。廖教授期望政府能鼓勵大學擴大研發能量,讓碩博士的研究成果能與產業密切結合,以培育國家未來人才,而且不要以圖利廠商的眼光來看待相關的研究計畫。

 

鼓勵學生學習生物資訊

 

生物科技發展如此快速,廖光文教授對於有志投入生技領域的學子提出兩項建議,一是多修習生物資訊相關的技術,二是進行跨領域學習。隨著電腦科技的發展,生物資訊已成為生技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相關資料的取得與分析已不再是難事,重要的是對於分析結果的解讀。「不同領域的人看相同的資料,解讀會南轅北側,因此最好的方式是自己懂得生物資訊,可以迅速地針對資料進行分析。」廖教授表示,所有細胞的反應本質上都是基因的反應,所以想知道在某個狀態下基因有沒有表現,只要利用現代生物技術便可一目了然,關鍵是怎麼去解釋這些改變。

 

在跨領域學習的部分,廖光文說:「這是一個跨領域的時代,以前認為物理化學在生物學習上用處不大,這種舊思維要拋棄,要用正向的學習態度,面對這些基礎學科。」生物科技所涵蓋的領域非常大,因此所學要廣但志向要清楚,越早立定志向,朝向目標前進的腳步就會愈堅定。

 

屏除既有想法 跳脫實驗瓶頸

 

生物世界變化萬千,尚有許多未解的謎團,談到如何突破實驗瓶頸,廖光文教授給了我們意想不到的答案-「放空」。他解釋:「放空是讓自己除去既定的想法,做實驗設計時,難免會對實驗結果有預設的立場,然而實驗結果是一個事實,沒有對錯,因此出錯的必是自己的既定想法。如果不清空舊思緒,後續實驗就仍舊走在原本錯誤的軌道中,永遠達不到終點,研究人員也會困在實驗結果不如預期的桎梏中。」但若能放空,接受生物的不必然性 ,才能回到原點,從過往實驗的蛛絲馬跡去設計新實驗。

 

「人的生命有限,終有一死,要活著才能修煉自己,變成一個更好的人。」廖光文教授認為壽命長短以及是否活得健康,對於能否成為更好的人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廖教授希望能幫助更多的人,懷抱著自己想終結癌症的初衷,讓癌症這個令人聞之色變的疾病不再威脅人類的生命!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