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面對狂犬病:擬訂防疫指南才是上策!

102/08/15 瀏覽次數 8886
治癒率很低,發病後難逃一死的狂犬病
 
1975年7月8日,《倫敦時報》刊載了一篇報導,一位名為華恩.英厄姆(Walwynne Ingham)的男性和一隻流浪狗接觸時,不慎被咬到嘴唇。由於傷口並不嚴重,醫師也認為沒有感染狂犬病的風險,當事人沒有將此事放在心上。兩個月後,華恩.英厄姆(Walwynne Ingham)覺得自己容易情緒激動,而後出現無法吞嚥水的狀況,要泡澡時,看到水竟然會感到恐慌,甚至出現歇斯底里的反應。他的妻子迅速將他送醫,但已經回天乏術。

以上的真實案例透露了狂犬病的典型病徵。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病毒性腦脊髓炎,潛伏期短則10天,長則超過6個月,一般人很容易忽略受到感染。

狂犬病一旦出現如恐水、肌肉抽搐等症狀,幾乎難逃一死,歷史上只有少數人可以在感染後存活,最有名的案例發生在美國威斯康辛州。一位名為吉娜.吉斯(Jeanna Giese)的女性,2004年時被蝙蝠咬傷,感染到狂犬病。醫療團隊用K他命讓她陷入昏睡,再輔以藥物醫治,76天後竟然奇蹟似地存活下來。

吉娜.吉斯(Jeanna Giese)成為歷史上第1個未接受狂犬病疫苗注射,發病後卻能存活下來的案例。但遺憾的是,這樣的特殊治療方法運用在其他狂犬病病患身上並不如預期,治癒率約只有8%。
 
國外兒童狂犬病案例多為蝙蝠咬到所引起,因此若見到不明咬痕或是嬰兒單獨在房間內,且房間內同時有蝙蝠時,應特別注意感染狂犬病的風險。(圖/李銘杰)國外兒童狂犬病案例多為蝙蝠咬到所引起,因此若見到不明咬痕或是嬰兒單獨在房間內,且房間內同時有蝙蝠時,應特別注意感染狂犬病的風險。(圖/李銘杰)
 
狂犬病雖然有犬字,但感染的目標族群卻不限於狗。哺乳動物中,靈長目、食肉目、翼手目等都是感染狂犬病的危險族群,齧齒目動物則較少感染。最常見帶有狂犬病病毒的動物是狗、貓和蝙蝠。國外常見到被蝙蝠咬傷後感染狂犬病的案例,台灣則未曾發生過。

人類感染狂犬病的案例中,幼童占了30~50%,主因是幼童被感染狂犬病的動物咬傷後,通常難以查覺,易錯失最佳疫苗接種時間。
 
避免感染:勿隨意接觸野生動物

中興大學獸醫學系特聘教授張天傑提到,許多疾病本來沒有機會傳染給人類,但有些人喜歡將野生動物帶回家裡飼養,或是將家中寵物帶入深山地區,而意外將不明的傳染病帶回人類居住的地區,引發疾病大流行。

這次台灣發生的狂犬病也是一個例子。本來在鼬獾之間傳染的狂犬病病毒,如果人類不去刻意侵入野生動物活動範圍,病毒也不會這麼輕易地就被帶到人類生活的區域。

有些民眾誤以為所有狗和貓都是危險的動物,事實上只要不隨意接觸其他野生或是流浪的動物,不需過於擔慮家裡養的寵物會感染狂犬病。
 
被咬傷了還有救嗎?事後注射疫苗仍可防護

狂犬病感染的目標是神經系統細胞,最後會侵入中樞神經系統,所以感染的位置離腦部越遠,理論上潛伏期就會越長。當然個體之間還是有差異,感染的病毒量也和病程發展有關。無論如何,人類如果被帶有狂犬病病毒的動物咬傷後,並不會立即產生症狀,故咬傷後再到醫院接種疫苗,就可以避免感染。像這樣事後才注射疫苗的行為,稱作暴露後的防護。

除非有職業上有風險,例如第一線的防疫人員,或是實驗室狂犬病病毒研究人員,否則人類沒有必要預先施打狂犬病疫苗。正因如此,張教授認為民眾不必過於恐慌,只要適時的注射疫苗即可有效降低感染風險。
 
狗和貓應全面施打疫苗

目前政府最重要的工作應該是對所有狗和貓施打狂犬病疫苗,且施打疫苗的貓狗應該要有明顯的標示,讓民眾一眼就可以辨識。
 
飼養的貓狗若沒有接觸野生動物,並不會感染狂犬病,棄養這些寵物反而會增加防疫的困難。若能預先帶貓狗接種狂犬病疫苗,更可大幅降低感染風險。(圖/李銘杰)飼養的貓狗若沒有接觸野生動物,並不會感染狂犬病,棄養這些寵物反而會增加防疫的困難。若能預先帶貓狗接種狂犬病疫苗,更可大幅降低感染風險。(圖/李銘杰)
 
最近狂犬病的議題讓民眾不信任街上的流浪貓狗,甚至不信任自己或是鄰居所飼養的貓狗,有些店家還貼出告示,禁止顧客攜帶貓狗入內,以免傳染狂犬病。若是全面對貓狗施打狂犬疫苗,可避免這類不必要的恐慌。
 
動物福利和防疫的衝突

張教授語重心長地談到,防疫的工作和動物福利保護經常會產生衝突。例如,美國《堪薩斯州狂犬病控制指南》就提到,所有流浪的貓狗若是咬人,就必須立即接受安樂死,但此舉可能違反動物福利保護的宗旨。

張教授認為,政府和動物福利保護團體必須共同研究狂犬病的防疫策略,在兼顧動物福利和人類安全的前提下,提出一套完整的標準防疫流程,爾後碰到狂犬病感染案例時即嚴格遵照標準流程處理,不能有異議,否則防疫工作將無法推行。
 
預防勝於治療!從源頭管制流浪貓狗

張教授另外還提到政府應該藉此次機會擬訂政策,努力控制流浪貓狗的數量。

我國過多的流浪貓狗也是此次狂犬病疫情引起大眾恐慌的原因。流浪貓狗所帶來的問題不僅僅是狂犬病,還有其他的傳染病也會透過流浪貓狗傳播。藉由此次機會,政府應該積極提出流浪貓狗的管理政策,而不是等到下一次出事時再來補救。
 
在台灣,隨處可見的流浪動物不僅有傳播狂犬病的疑慮,也可能會帶來其他感染疾病,政府應負起管理流浪動物的責任。(圖/李銘杰)在台灣,隨處可見的流浪動物不僅有傳播狂犬病的疑慮,也可能會帶來其他感染疾病,政府應負起管理流浪動物的責任。(圖/李銘杰)
 
張教授指出,目前政府的角色像是消防隊,每當火災發生時,政府才出面去撲滅火勢,結果三天兩頭就有火災發生,政府光是救火都來不及了。正確的作法應該是要做好防火的準備,而不是等到火災發生時才開始行動,這跟預防醫學的概念是一樣的。預防永遠勝過治療,而教育則是防疫工作是否能成功的關鍵,民眾對於這些議題不夠了解,才會隨意丟棄貓狗,或是撲殺無辜的貓狗,不僅沒有解決問題,還惡化了現況。
 
擬訂因應措施,避免重蹈覆轍

我國從民國48年起就不再有人感染狂犬病的病例,民國50年後未再出現動物的病例,至今已五十多年。但政府卻沒有把握機會,在狂犬病尚未再度興起前預先擬訂詳細的疫情處理原則,才會在狂犬病再度爆發時引起社會恐慌。
 
張天傑教授認為應以此次狂犬病的再度發生為戒,對於各種傳染疾病應預先擬訂相關因應措施,才不會在發生時引起社會的恐慌。(圖/李銘杰)張天傑教授認為應以此次狂犬病的再度發生為戒,對於各種傳染疾病應預先擬訂相關因應措施,才不會在發生時引起社會的恐慌。(圖/李銘杰)
 
美國也是狂犬病疫區,但美國的民眾並沒因為狂犬病問題而感到不安,這就是因為美國有擬訂詳細的狂犬病處理指導原則,政府和民眾都知道該如何因應。由於無法立即見到效果,許多機關不太願意把錢花在預防措施上,然而一旦發生事情,損失的往往遠高於預防所需要花費的成本,得不償失。

張教授最後強調,政府應該以此次狂犬病疫情作為借鏡,對於其他尚未發生的傳染疾病預先擬訂相關因應措施,避免類似的事情一再重演。

資料來源
  • 原標題:面對狂犬病 擬訂防疫指南才是上策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