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當 AR 與藝術結合,將如何為「觀展」帶來全新體驗?

112/08/31 瀏覽次數 3109
圖一: 吳彥良在「宇宙‧無極─科技藝術特展」展示與 AR 擴增實境使用 VPS 技術的作品《生生不息》。(影像來源: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多媒體設計系吳彥良助理教授)

圖一: 吳彥良在「宇宙‧無極─科技藝術特展」展示與 AR 擴增實境使用 VPS 技術的作品《生生不息》。(影像來源: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多媒體設計系吳彥良助理教授)

科技發展帶動藝術有更多元的創作及展演形式,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多媒體設計系助理教授吳彥良長期致力於擴增實境(AR, Augmented Reality)在藝術創作與博物館內的應用。他認為,近年由於行動裝置運算能力與顯示技術的提升,讓科技與藝術的結合有更多落地應用的可能性。

「比如說,傳統博物館多用圖文方式呈現註解,但圖文輔助其實有很多限制。然而,在導入多媒體設備後,透過人手一機的方式就能讓參與者透過 AR 技術與博物館內的展品互動,更能夠有效傳遞訊息,」吳彥良表示,技術演進使得創作展演可以逐漸突破物理限制,讓資訊能以更多元的方式與群眾溝通,像是未來若 AR 眼鏡在體積與續航力上有所突破,就有機會帶動整個美術館與博物館,掀起新一波觀展革命。

在智慧型手機普及之後,AR 應用便不斷出現在人們生活裡。例如許多人對於 AR 技術的認識,多半都來自一款以日本動畫為主題、主打沈浸式體驗的 AR 擴增實境角色扮演遊戲;某家美國知名手機品牌總部開幕時,他們也運用 AR 技術結合總部模型,開發出可以藉由平板「帶逛」總部的功能。透過平板螢幕掃視總部模型,讓使用者看見總部裡的造景、材質、動態效果以及周圍的樹木,藉此引導觀看者藉由螢幕瞭解該棟建築物與周遭環境。

AR 科技為藝術空間創造全新觀展體驗

「其實 AR 發展至今也經歷了不同階段的技術迭代。起先 AR 從圖卡開始,現在則可以透過手機上的視覺慣性測距法(VIO, Visual-Inertial Odometry)所建構的視覺定位系統(VPS, Visual Positioning System),使虛擬資訊可以更準確地呈現在空間中,」吳彥良指出,所謂的 AR 就是虛擬資訊被定位在實體空間中的某個位置,再透過手機、AR 眼鏡等裝置與之互動。即便相較過往 AR 技術已經更加純熟,「然而對於設計師、藝術家而言,既有的工具仍在發展中,有一定的限制,沒有辦法更彈性的符合所有創作者的需求,因此在創作的過程中,除非藝術家自己懂得如何寫程式語言,或者找精通技術的工程師一起合作,否則也很難創造出藝術家心中的作品,」吳彥良說道。

圖二:虛擬古早熱水器被定位在實體空間位置,再透過電子裝置呈現的 AR 實例。(影像來源: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多媒體設計系吳彥良助理教授)

圖二:虛擬古早熱水器被定位在實體空間位置,再透過電子裝置呈現的 AR 實例。(影像來源: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多媒體設計系吳彥良助理教授)

目前,國外已有一些 AR 與藝術空間結合應用的案例可以參考。吳彥良分享其中一個知名例子,就是法國科技藝術團隊 Adrien M & Claire 所創作出的作品,他們的作品類似一張圖卡,觀展者透過自己的手機螢幕便可看見作品之外的 AR 特效。身為世界頂尖的 AR 科技藝術創作者、來自法國里昂的M&B 雙人組也曾在 2016 年參與臺北白晝之夜,並帶來知名作品《Hakanaï》,這個作品承襲他們一慣的創作手法,並帶領觀展者沉浸在近似「海蝕蜃樓」的景象之中,極具視覺衝擊的效果。

跨過 AR 技術門檻,迎接科技藝術新發展

針對藝術家結合 AR 技術創作背後的困難,吳彥良再次強調,對於創作者而言最大的困難莫過於技術門檻。但凡藝術家想嘗試 AR 科技藝術創作,就必須直接瞭解與運用技術,才有辦法打造獨創性高的作品。「基本上,創作者若想要讓自己的 AR 科技藝術作品更具互動性,通常就要會寫程式才行,這樣才有辦法讓作品不受制於既有工具所提供的功能,」吳彥良表示。

儘管目前臺灣使用 AR 科技進行藝術創作的案例不多,但吳彥良已投入其中多年。他曾參與臺中市屯區藝文中心舉辦的「宇宙‧無極─科技藝術特展」,並在該展覽展示 AR 擴增實境作品《生生不息》。此作品是用水的概念延伸,打破實際空間的條件,邀請民眾透過手機觀賞緩慢移動的有機線條,並在有限的實體空間之中,呈現無邊無際的虛擬效果,傳遞宇宙生命生生不息的意象。

回想當時創作過程,吳彥良提到,該作品運用 VPS 技術,讓參觀者可以透過下載特定 APP 看見虛擬作品內容。「然而 VPS 技術有其條件,像是在設置環境當中,不能有鏡面、拋光的地面,但是美術館的地面卻是拋光的狀態,因此可能會讓定位失準。為了克服這樣的狀況,我們選擇使用大圖輸出的方式,用抽像線條的交錯形成視覺特徵點,使手機在展場中能更好定位。」

對於吳彥良來說,AR 擴增實境的藝術創作對於絕大部分的科技藝術家而言,絕對是打開一扇新的窗。「藝術家在這些虛擬場景中,可以嘗試更多物理上不可能的事情,並在不受物理空間及條件限制下,做出更多不一樣的視覺展現,打造有別於傳統媒材、機械及互動裝置沒有辦法做出的效果,」最後,吳彥良特別強調虛擬場景最迷人之處,就在於可以突破物理條件限制。從這些實例可見,在臺灣有許多科技與藝術的應用,值得我們持續開創與期待。

資料來源

● 採訪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多媒體設計系吳彥良助理教授

創用 CC 授權條款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本著作係採用 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 授權.

本授權條款允許使用者重製、散布、傳輸著作,但不得為商業目的之使用,亦不得修改該著作。 使用時必須按照著作人指定的方式表彰其姓名。
閱讀授權標章授權條款法律文字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