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銀髮族照護(七):銀髮族的影音素養

107/08/07 瀏覽次數 1510
樂齡者的生命故事累積許多人生經驗與智慧,值得借鏡與學習。(圖/種子發)樂齡者的生命故事累積許多人生經驗與智慧,值得借鏡與學習。(圖/種子發)
 
樂齡者的生命故事

 

台南是台灣重要的歷史文化發跡與薈萃之處,喜樹位於台南市南區海濱,接近高雄,早期稱為「五鯤鯓」(鯤是鯨魚,鯓是鯨魚隆起的背部,比喻在海上看到有如鯨魚背部的沙洲)(有一說是六鯤鯓),是台江內海從安平地區開始的一連串沙洲之一。約在雍正至乾隆年間,喜樹地帶已有漢人屯墾,當地最大的信仰中心——萬皇宮建於乾隆四年(1739年)。

 

喜樹由於位處台南市邊陲,又多是農漁人口,建設與發展較少,青壯人口外移尋求工作機會,有人口老化的情形,近年在政府重視銀髮族生活與學習的政策下,開始舉辦以「樂齡」為名的系列活動。由當地喜樹圖書館與藝想天開魔法故事悅讀協會舉辦的「樂齡者的生命故事」工作坊,初始的目標是希望有別於之前的靜態閱讀或書寫活動,改以動態的影像拍攝記錄當地長者的生命故事。

 

「銀髮族」是對老年人的尊稱,無論是依照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或我國行政院主計處的定義都指65歲以上的人口,而「樂齡」一詞則源於新加坡對高齡長者的敬稱。工作坊約30人參加,學員大都是當地人,也有少數來自台南市中心。嚴格定義上的「樂齡」學員約占三分之二(活動設定參加者年齡55歲以上),然而少數65歲以下的壯年學員通常在活動中較為活躍,也顯見年長者的體力、心智下滑,也或許在退休後與社會連結較少,確實值得多些關懷與照顧。

 

從紀錄片到寫實主義與形式主義

 

工作坊的第一周從介紹紀錄片開始,播放介紹一些著名的國內外影片,例如1975年記錄越戰情事與國際政治變化的〈Hearts and Minds〉,2006年關注全球暖化議題的〈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還有2014年聚焦活化石生物「鱟」與金門海域環境生態保護的〈刪海經〉等。

 

特別介紹導演楊力州2010年的作品〈被遺忘的時光〉,記錄國內失智老人與當前醫療的狀況,特別引起共鳴,幾位學員也分享自己周遭親人失智照顧的經驗,可見紀錄片的紀實影像若主題與銀髮族的切身經驗能產生共鳴的感受,就能夠有許多情感與經驗的分享及討論。

 

寫實主義—形式主義光譜。寫實主義—形式主義光譜。

 

從紀錄片的介紹談到動態影像的概論,以在國內外都是重要影視基礎書籍《認識電影》(Understanding Movies)作者Louis Giannetti貫穿全書的理論基礎——寫實主義與形式主義光譜來說明影像的類型。

 

在Louis Giannetti的理論光譜裡,寫實主義導向的影視作品以紀錄片為一極端,因為拍攝的影像都是記錄真實事件與人物,並非經過排練的演員,也沒有事先安排的故事劇情。但紀實的取材拍攝並不代表立場的中立,反而紀錄片往往有很強烈的立場,例如〈Hearts and Minds〉的反戰意識和〈不願面對的真相〉、〈刪海經〉、〈看見台灣〉的環境保護立場。

 

光譜的另一端是形式主義的極致——前衛(Avant-garde)影片。前衛意指新穎、實驗性、非主流。這類實驗電影通常不但沒有故事劇情,甚或沒有人物角色,是單純的圖形配合音樂的動態影像,並與所謂的實驗動畫難以區分。

 

這類影片強調形式上的創新、創意與實驗性,例如〈每秒12位小朋友〉是2010年劉邦耀的作品,把1分鐘的電腦動態連續圖像的黑白線稿以每秒12張列印輸出,再與台北市敦化國小合作,邀請720位二、三年級小學生分別上色後,掃描回電腦以每秒12張影格速率的數位影片播放。由於每位小學生上色的想像與方式各有不同,但又被框架在原本輸出的黑白線稿中,因此影片呈現色彩閃動、動態卻又流暢的奇特視覺效果。

 

介於極端的寫實主義和形式主義之間的則是古典主義,也就是大部分觀眾較為熟悉的劇情片。但是這類劇情電影也有趨近於寫實或前衛之分,若以著名的台灣導演為例,侯孝賢導演的大部分作品如〈悲情城市〉、〈聶隱娘〉,和楊德昌導演的多數作品如〈一一〉、〈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等趨近寫實,無論內容或影像呈現都力求讓觀眾認為真實。

 

李安導演由於長期在美國學習與拍攝,作品裡影像敘事的方式近於好萊塢的方式,也就是全球大部分觀眾熟悉的古典方式,強調劇情的高低起伏,引人入勝。蔡明亮導演的影視風格則趨於前衛,例如他接受法國羅浮宮邀約拍攝的電影長片〈臉〉,劇情跳脫傳統敘事架構,並不以觀眾能理解為目標,然而電影裡許多片段的視覺或演員的表演卻又令人驚奇讚嘆,恰如前述前衛影片的創意實驗表現。

 

實地拍攝體驗

 

經過第一周的上課與當地的學員討論後,並經在地的學員協助聯繫,決定在兩周課程中實際走訪與拍攝當地籌建中的藝術市集與南管音樂老師,讓學員實際接觸影片拍攝的製作流程。

 

拍攝當時開始籌建的喜樹藝術聚落完成後以「喜事集」命名,地點是當地老街。當時採訪的蘇姓文史工作者說明在台灣各地被稱為老街的,其實也就是舊時當地聚落的中心商業區,往往有幾間傳統所謂的「柑仔店」販賣一些日常用品、食品,也是當地訊息交流的重要地點。藝術聚落的籌建大約承襲的是台灣近年以藝術活化舊時社區聚落的概念,較著名的例子有台中的彩虹眷村、嘉義新港鄉的板頭村等,也可算是台灣自1994年由當時文建會提出的「社區總體營造」概念的一環。

 

但藝術活化的概念相當仰賴當地原本就有藝術傳統或藝術家長期的經營,如板頭村的藝術家對傳統廟宇剪黏交趾陶的熱愛與堅持,或因藝術作品與創作者的特殊性引起話題,如彩虹眷村素人老兵的童趣創作和都市更新拆除計畫引起的話題性。藝術活化若沒有特色或與在地生活地連結及長期經營的在地有心人士,容易淪為短暫的一次性活動。

 

當日也訪談拍攝傳統南管音樂老師李日祥,是當地較特別的藝術傳統,他與他在當地創辦的「儒宗筑琴聖樂學院」學生除演示音樂外,也詳細說明南管從樂器到歷史發展的過程。南管的起源甚早,據說可追溯到漢代,是在西晉時期和唐宋幾波北方中原人士或避戰禍、或因經濟因素遷徙移民至福建時南傳並保存的古老樂種,主要樂器之一的琵琶,在樂器設計和音符強弱的構成都隱含了傳統陰陽和八卦的易經原理。

 

舊時南管是仕紳創作與寄情的媒材,必須懂得音樂(包含樂器樂理),有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還須了解歷史典故。仕紳階層是意見領袖,當時通常也主導當地聚落信仰中心的廟宇活動,因此南管自然成為廟宇活動的一環。然而當社會逐漸現代化後,仕紳階層式微,傳承不易,後進者多半教育程度不高,甚至不識字,僅靠強記樂曲和唱腔來傳承,而與廟會活動的關聯則持續到現在。

 

李老師認為南管音樂最重要的是保存了河洛古音的韻味,詞倒是其次,也表達了自己對這南管音樂的熱愛與終身推廣的職志,令人尊敬。在訪談過程中,工作坊學員不時提出問題,參與活動。藝術聚落和南管音樂的訪談與介紹,最後都以影像方式記錄與呈現。

 

拍攝與剪輯和影音素養

 

工作坊的最後一階段是讓學員以手機做為簡易的拍攝工具,嘗試在周遭的生活環境中取材,拍攝並剪接影片。這些影片連同在工作坊進行過程中攝錄的影像,以及前述在當地藝術聚落和南管音樂老師訪談時錄製的影片,最後都以記錄影像的方式保存。

 

在當前台灣幾乎人人有手機的情形下,動態影像的拍攝剪輯門檻降低。工作坊讓學員們練習使用的是在Apple和Android系統上都可以使用的軟體工具。這些工具大都操作方式直覺,介面設計簡單清爽,也納入許多原本及預設的效果,讓操作簡單易用。

 

這類簡易軟體與專業電腦剪輯軟體不同之處,主要在於影像品質和長度,受限於各類型手機拍攝鏡頭與光學元件,攝錄的品質有所不同,拍攝的長度也受限於手機的記憶體。至於操作方式,專業軟體的自由度較高,各種功能都具備,操作方式較複雜,不似手機的功能套裝,雖能很快做出某些效果,但較難做細部的調校和創新的影視效果。

 

影音素養應該包含對影像的解讀和影像拍攝製作的能力,其實兩者互為表裡。影片的剪接製作也跟敘事密不可分,影片最後的呈現則是剪接人員和導演(或導演身兼剪接)的選擇,不同導演有不同的影像敘事習慣和方式,因此經常稱電影導演為影視的作者。然而實際上導演在商業製作時不可避免受到監製,也就是負責資金籌措和宣傳發行方面的影響,甚至在有些國家如中國的電影審查也會影響故事走向。

 

內容與形式的關係圖。內容與形式的關係圖。

 

一般而言,常以內容和形式來談論動態影像。內容就是影片所欲傳達的故事、概念,或不經意表現出來的意識型態等。形式指的是表現方式,如鏡頭的安排與掌控、角色的裝扮造型等。而形式與內容也一樣是互為表裡,相互影響。

 

前述的寫實主義到形式主義的光譜,指的其實主要是影音風格的呈現,例如希望造成觀眾覺得影片是紀實拍攝的感受,或幻想驚奇的感受等,都各有電影一百多年以來所發展出來的鏡頭語言和影音風格與之對應。相關的理論與技術龐雜,在這裡只能從製作流程上的不同階段做簡單說明。

 

前期製作時會完成劇本,在攝影上考量的有鏡位的遠近、角度、移動方式、明暗、色彩、使用的鏡頭(包含濾鏡)、膠捲(數位拍攝的感光元件)。其中,除了拍攝時鏡位的遠近、角度與移動方式外,在後製時都能再進行數位處理,但仍以拍攝時就預先規劃為佳,尤其可以簡單繪製分鏡(storyboard)做為拍攝時參考。

 

拍攝時的現場考量則有構圖取景、布景與裝飾、服裝與化妝、演員間的距離與走位、表演、現場的收音等,還有拍攝場地的事先勘查、拍攝時現場狀況排除等,都與這個過程中所取得影音素材品質有關,最後完成的影片就從這些素材剪輯而成。後製包含剪接、視覺特效製作合成與影像最後的調整修飾和沖印(數位工具的影片輸出規格),完成後也就是最後呈現的影片樣貌。

 

工作坊原本設定的目的是記錄學員的生命故事,以紀錄影片方式呈現。實際執行時,學員彼此並不熟稔,人數也過多,並不容易對自己的故事做深度分享,但仍有學員運用工作坊中習得的工具與技術,把自己從小到大的照片剪輯成動態影像在課堂中分享。參與的樂齡學員大都是體力智能較佳者,也較願意積極學習新事物,希望這樣的課程能帶給學員一些使用工具的能力與思考的啟發,往後有機會能自行製作保存自己的人生經驗與智慧,而未能參加者或許是在健康情形與生活上更需照料的一群。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