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銀髮族照護(五):社區社會資本與社區照顧的整合

107/08/08 瀏覽次數 2948

2017年台灣的新生兒人數僅19.3萬人,且2016年台灣出生率1.07%是全球最低。低出生率的持續,2050年台灣人口將從2,300萬人降到1,800萬人,2060年更可能降到1,700萬人。因應少子化、高齡化帶來的國安危機,筆者嘗試以長期在旗山一個農村的田野工作經驗,提出從社區社會資本的概念,探討如何促成社區永續經營並滿足在地社區照顧需求的可能解方。

 

偏鄉社區的人口因新生兒減少造成未來青壯年人口比率降低,而需要照顧的老年人口又增加,青壯年人的壓力勢必加重。目前台灣的扶老比約為5.4個年輕人養1個老人, 2060年可能變成1.3個青壯年養1個老人。

 

偏鄉社區的年輕人因為原生地的工作機會不多、薪水不高,很自然地會到都市發展,尋求更好的薪資和生活。年輕人不願留鄉發展造成了一些台灣偏鄉普遍會遇到的問題,高齡父母無子女在身邊照顧、社區產業欠缺青年人力支援等。青年人口外流且無法吸引年輕人返鄉定居,使得社區內高齡長輩照顧需求成為台灣社區未來面臨的重要議題。

 

社會資本對社區培力增能與伙伴信任關係的促進,不僅能拓展社區的資源網絡,更能讓社區居民跨越居住的界限,開拓各種可能使生活過得更好的機會。(圖/Pixabay)社會資本對社區培力增能與伙伴信任關係的促進,不僅能拓展社區的資源網絡,更能讓社區居民跨越居住的界限,開拓各種可能使生活過得更好的機會。(圖/Pixabay)

 

社會資本的意義

 

1916年,漢尼方(Lyda Hanifan)首創「社會資本」一詞,1980年代中期以後,相關的研究才密切展開。社會資本是一種社會關係交錯所組成的社會網絡,蘊含豐富的經濟資源、人際關係資源、社會福利資源等,經常扮演推動社區成長與進步的積極角色。

 

布迪厄(Pierre Bourdieu)說社會資本是一種真實或潛在的資源總和,源自於一種長期穩定的網絡關係。Coleman則把社會資本與社會網絡連結,認為社區傳統的封閉網絡易讓網絡內的居民有較緊密的依賴關係,並產生對社區的義務和認同感,有助於社區社會資本的累積。

 

隨著社會快速變遷,都市化與工業化的不斷發展,社區已不再像以往能繼續維持友善和彼此互助的關係。但許多社區實務工作者認為,社會關係的維持對社區居民的動員和聯繫有其重要性,做為社會資本基礎的社會關係,是促進社會和經濟發展及改善社區老化與少子化問題的重要因素。

 

社會資本是一個多元概念,因社區屬性的差異和社會關係的親疏而有不同。Putnam把社會資本區分為「結合型」與「橋梁型」。前者指的是家庭成員、好友或鄰居之間的密切互動關係;後者則是指與較生疏的朋友、同事、組織或團體的關係,這種關係雖然不似結合型來得直接,卻可以透過關鍵性的橋梁人物串接不同的人際社會網絡,進而發展出另一種「連結型」。連結型社會資本是指社區居民和組織能跨越既有的人脈關係,連結對社區有直接和間接助益的個體、社區、公部門、非營利組織和學校,獲取社區所需要的資源。

 

雖然偏鄉社區在有形的資源上較匱乏,但長久相處的情感卻能讓居民彼此激發出社會資本的能量。例如,偏鄉社區的治安較好,因為居民對社區治安有相當的承諾,彼此互助以維持社區的安定。這種承諾是社會資本的基本元素,當轉化成社區共識後,居民可以一起討論社區面臨的生活問題,如年老居民的照顧。因此,社會資本對社區培力增能與伙伴信任關係的促進是必要的,不僅能拓展社區的資源網絡,更能讓社區居民跨越居住的界限,開拓各種可能使生活過得更好的機會。

 

社會資本對社區培力增能與伙伴信任關係的促進,不僅能拓展社區的資源網絡,更能讓社區居民跨越居住的界限,開拓各種可能使生活過得更好的機會。(圖/Pixabay)社會資本對社區培力增能與伙伴信任關係的促進,不僅能拓展社區的資源網絡,更能讓社區居民跨越居住的界限,開拓各種可能使生活過得更好的機會。(圖/Pixabay)

 

台灣的社區照顧

 

台灣社區照顧的重要政策始於2005年推動的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結合社區內外的非營利組織引進各項軟硬體與人力資源,積極鼓勵居民參與並從事社區高齡人口的照顧關懷服務。目前,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多由當地社區發展協會、村里辦公處或外來的非營利組織經營管理,當地縣市政府補助業務費,每年辦理評鑑與輔導。

 

關懷據點的運作模式是成立志工團隊,由志工執行據點的四大服務項目——關懷訪視、電話問安、餐飲服務和健康促進,並提供社區內高關懷戶(獨居、長期臥病或經濟狀況不佳)的問題追蹤和轉介服務。關懷據點開辦十多年來,透過各項動態靜態活動課程,照顧社區高齡人口群的基本生活,有效延緩長輩身心老化,並促進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社區照顧在台灣多以老人服務為主,但社區照顧的對象除了老年人口外,應包含所有社區內生活有問題或未滿足者的基本需求。易言之,社區照顧的基本是結合社區資源,連結正式與非正式支持網絡提供的服務與設施,讓有需要的居民強化在社區內生活的能力。因此,社區照顧的精神是讓有照顧需要的對象在社區內受到照顧,但誰來擔任照顧者?

 

偏鄉社區因高齡人口比率高,老年照顧需求的問題較受關注,但偏鄉尚有隔代教養、雙薪家庭、單親兒童等兒少照顧問題。偏鄉的人口組成因以高齡者居多,而年輕人不願意留在社區工作和生活,能擔任照顧者的就是社區內健康的老人,形成了健康的老人照顧亞健康的老人。除了社區高齡者外,健康的老人或祖父母或許還要照顧下一代家庭教養功能不足的兒少。這種老老照顧或老顧幼的現象,在照顧品質與被照顧者實際需求的滿足上都還有改善的空間。

 

社會資本與照顧的連結

 

偏鄉地區因為生活不便、資訊流動緩慢、就業機率低等造成青年人口迅速流失,更增長了社區年齡老化的速度。偏鄉社區有限的社會資源造成社區高齡者與年幼者缺少照顧人力,社區成長停滯,對社區整體發展是一大阻礙與危機。

 

社會資本不僅對偏鄉社區經濟、產業及人文情境的改善有其重要性,也是強化社區生活品質及永續經營的重要元素。以社區社會資本促成社區發展,發揮社區照顧能力有兩個具體的努力方向。

 

在地社會資本創新活化

 

第一個是在地社會資本創新活化。隨著農村人口的老化與外移,農村產業缺工缺人問題日益擴大。一個好的農村社區發展進程,除了耕作人力以外,其實是需要其他更多元的技術與創新人才,讓更多人能夠進入農村扮演不同的角色,補強農村所缺,形成新的正向循環。

 

目前,政府致力偏鄉社區產業轉型,朝向產業精緻化和文創商品化,惟成功的以個案居多。偏鄉產業轉型應重視社會關係與社會網絡的建立,納入不同領域的在地年輕專門人才共同投入社區經濟發展並發展長期伙伴關係(連結型社會資本的角色),合作的項目如作物種植、產銷流通、財務管理、文化創意等,是青年較有興趣並符合所學的領域。

 

女性青年人才的活化與在地高齡者的參與也是社區發展的關鍵。台灣女性在產後回到職場就業的比率大約只有百分之五十,讓女性青年有機會投入鄉村的經營與發展和長輩相互扶持,營造適合孩子成長的環境,能活絡女性與老年人口資源以降低生活依賴。促進偏鄉社區老年人力與未就業女性人口建立穩固的社會網絡,再輔以硬體資源的支持如幼老照顧設施,不僅能達到社區在地照顧功能,更能促進鄉村社區永續經營。

 

農村長輩帶領在地學生講述社區人文、經濟、產業的發展史。農村長輩帶領在地學生講述社區人文、經濟、產業的發展史。

 

擴大社區社會資本的橋接對象和範圍

 

第二個發展方向是擴大社區社會資本的橋接對象和範圍。社區發展與社區照顧功能的發揮不是單一機構或個人可以完成的,需要在地與外來組織共同努力。而且涉及在地人才培育、基礎建設、醫療設施、就業機會等,必須連結跨領域和跨專業的資源團體,共同評估、分析和解決社區的生活需求。

 

以教育部目前推動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為例,就是透過大學豐沛的學術能量,挹注資源到偏鄉社區,帶領居住在偏鄉的學生進入社區與居民一同學習。在社區服務的過程中,不僅讓學生深入了解社區的背景,也能讓學生累積服務經驗。針對偏鄉資源不足的部分,如醫療照護、生產管理、行銷流通等,培育學生養成專業,畢業後回鄉就業,協助解決社區問題。另一方面,偏鄉學生學有所成,也能就近在社區內的企業、機構或團體服務,並能把任職單位的資源與工作經驗帶回社區,拓展社區多元的資源網絡。

 

偏鄉學生參與農作種植,有助於激發畢業後回鄉就業安居的意願。偏鄉學生參與農作種植,有助於激發畢業後回鄉就業安居的意願。

 

少子化與人口老化的趨勢不可避免,特別是人口老化的照顧需求與少子化帶來的高扶養比,將影響未來台灣的競爭力。社會資本與社區照顧的連結告訴我們,透過不同世代和族群彼此間的互助,發揮各自所長,以無私的精神為自己生活的社區共同努力,可使年輕人有在地就業的機會,老年人在居住社區內受到好的照顧,社區則能穩定地朝永續發展邁進。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