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用綠豆殼突破貓的絕症——貓傳染性腹膜炎的新可能

113/11/25 瀏覽次數 30
用綠豆殼突破貓的絕症——貓傳染性腹膜炎的新可能

圖片來源:Maliflower73/shutterstock.com

 

貓傳染性腹膜炎(Feline Infectious Peritonitis, FIP)一直被視為貓咪的「絕症」,由貓冠狀病毒(FCoV)突變引發,致死率極高。近年來,像 GS-441524 這類抗病毒藥物顯示出治療效果,但在臺灣尚未獲得合法核准。面對生命垂危的愛貓,許多飼主只能鋌而走險,尋求未經核准的走私藥物。

為什麼飼主選擇非法用藥?貓傳染性腹膜炎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疾病?還有,關於綠豆殼萃取物治療貓傳染性腹膜炎的傳聞又是什麼呢?

 

為何許多飼主冒險購買走私藥物?

問題在於臺灣的法規與市場現實。根據《動物用藥品管理法》,進口藥若在成分、劑型或效能上與現有核准藥物不同,即被視為「新藥」,需額外進行安全性與效果試驗,取得藥證。這些試驗耗時多年,成本高昂,往往達到數千萬臺幣,使業者卻步。

臺灣的寵物市場規模相對狹小,貓狗總數約 280 萬隻,遠少於美國的 1.4 億與歐盟的 1.5 億隻。市場潛力不足,藥廠多傾向於開發銷量穩定、需求較大的驅蟲藥,這類藥品核准程序簡單,風險也較低,而非針對個案較罕見的貓傳染性腹膜炎藥物。

畢竟,要花龐大的時間與資金進行毒理測試,才能進入臺灣這樣的小市場,對藥商來說並不划算,不如直接放棄臺灣市場。政府並非全無配套措施,飼主自行出國可依法攜帶「自家寵物用」的治療藥物入境,須符合藥品、劑型和數量規範。但對多數飼主而言,無論是時間還是金錢成本,都難以負擔。最終,他們往往只能選擇依賴非法走私,為毛小孩尋求最後的救命機會。

 

貓不會直接感染貓傳染性腹膜炎,是從常見的貓冠狀病毒變異而來

貓冠狀病毒在貓科動物中的感染率極高,有 4 成的貓咪會自然感染冠狀病毒,在多貓環境中,感染率甚至可達 9 成。這種病毒是通過糞便與口水傳播,若貓咪接觸受污染的食物,或進行舔拭和近距離接觸,便可能互相傳染。大多數感染貓只會出現輕微的腸胃道症狀,如:嘔吐或下痢,甚至是完全無症狀。

然而,傳染性腹膜炎是例外。傳染性腹膜炎是貓冠狀病毒罕見且致命的變異結果。當貓冠狀病毒在貓體內進行高頻率複製時,會發生基因突變。突變的病毒獲得侵入免疫細胞的能力,從而改變其原有無害的性質。此時,病毒利用免疫細胞作為繁殖的工具,不僅無法被免疫系統清除,反而引發全身性炎症反應,最終導致傳染性腹膜炎。

傳染性腹膜炎的臨床表現分為兩種類型:濕性與乾性。「濕性傳染性腹膜炎」最為常見,占 6-7 成的病例。特徵為胸腔或腹腔積聚大量黃黏的液體,富含蛋白質與白血球,導致呼吸困難和腹部腫脹。「乾性傳染性腹膜炎」則進展較慢,症狀較隱匿。常在內臟、淋巴結或神經系統形成肉芽腫,隔離受感染的組織。生病的貓可能出現眼部炎症、步態不穩、抽搐等神經異常。

貓傳染性腹膜炎是貓冠狀病毒在體內突變後的結果,不能預防,也很難檢測

貓不會直接感染貓傳染性腹膜炎,貓傳染性腹膜炎是貓冠狀病毒在體內突變後的結果,
不能預防,也很難檢測。圖片來源:Leoschka/shutterstock.com

 

不能預防,也很難檢測

雖然我們常說「預防勝於治療」,但對於貓傳染性腹膜炎,目前仍未能有效預防貓冠狀病毒突變為傳染性腹膜炎病毒。儘管如此,透過減少環境壓力、維持良好衛生習慣,以及妥善的飼養管理,可以降低傳染性腹膜炎的發生風險。

當懷疑貓咪可能感染傳染性腹膜炎時,常見的生前檢測方法包括:

  1. 血液學檢查:檢測是否出現高球蛋白血症或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 ratio)小於 0.6,這些異常數值可能暗示貓傳染性腹膜炎的存在。
  2. Rivalta 試驗:主要用於濕性貓傳染性腹膜炎,用於區分貓體腔積液的性質,若測試結果為滲出液陽性,則增加貓傳染性腹膜炎診斷的可能性。
  3. 病毒核酸檢測:採集乾性貓傳染性腹膜炎的細針抽吸樣本或濕性貓傳染性腹膜炎的胸水、腹水樣本,通過聚合酶連鎖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檢測貓冠狀病毒的核酸。陽性結果提高診斷貓傳染性腹膜炎的機率,但陰性結果並不能排除感染。
  4. 病毒抗原檢測:主要用於濕性貓傳染性腹膜炎,檢測胸水或腹水中的病毒抗原。若檢測出抗原,則進一步支持貓傳染性腹膜炎的診斷,但陰性結果並不能排除感染。

然而,國立臺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的陳慧文教授表示:「這些檢測只能顯示貓咪有高度罹患貓傳染性腹膜炎的可能性,無法斷定是不是確診。」原因在於,貓傳染性腹膜炎的病程相當複雜。即便檢測顯示病毒存在,也不一定代表貓咪罹患貓傳染性腹膜炎,因為類似症狀可能由慢性腫瘤、心血管疾病等引起,容易混淆。要做到 100% 確診,目前唯一的方法是死後解剖。解剖能直接觀察到肝臟、腎臟等器官的肉芽腫性病變,並通過組織切片和病毒抗原染色,確認病毒存在。

 

綠豆殼萃取物的抗病毒潛力

陳慧文教授試圖在貓傳染性腹膜炎這種過往被視為絕症的疾病上尋找新的治療方法。她選擇了綠豆殼作為研究對象,理由有二:首先,綠豆殼是農業廢棄物,回收再利用不僅能減少浪費,還有助於推動循環經濟;其次,綠豆殼富含多種生物活性成分,傳統醫學認為其具有抗發炎和抗氧化的效果,因此具有成為抗病毒藥物的潛力。

陳慧文教授團隊假設,綠豆殼萃取物(vigna radiata extract, VRE)可能有效抑制貓冠狀病毒。研究首先進行了細胞毒性測試,結果顯示綠豆殼萃取物在高濃度下對細胞無顯著傷害,證明其安全性。接下來,團隊使用綠豆殼萃取物處理感染貓冠狀病毒的細胞,觀察到病毒複製顯著減少,且抑制效果隨劑量增加而增強。

進一步分析發現,綠豆殼萃取物能干擾病毒進入細胞的過程,並抑制 α-葡萄糖苷酶活性,從而影響病毒顆粒的組裝。綠豆殼萃取物與現有治療藥物(GS-441524 和 GC376)聯用時,展現了協同增效作用,顯著降低藥物所需劑量。這表明,綠豆殼萃取物在面對貓傳染性腹膜炎這類疾病時,具備成為新型抗病毒藥物的潛力。

綠豆殼萃取物不僅能抑制貓冠狀病毒的複製,還可與現有治療藥物協同增效

綠豆殼萃取物不僅能抑制貓冠狀病毒的複製,還可與現有治療藥物協同增效。
圖片來源:Anggalih Prasetya/shutterstock.com

 

給愛貓更多治療的可能

陳慧文教授團隊 2024 年在國際期刊 Veterinary Quarterly 發表了綠豆殼萃取物的研究成果,細胞實驗證實其具備抗病毒活性,並分離出主要活性成分,初步掌握干擾病毒複製的機制。接下來,團隊計劃進行動物實驗,評估安全性與藥物動力學,並解決製劑穩定性、製程放大及效能提升等技術難題,為貓傳染性腹膜炎治療提供新的可能性。

然而,這些只是個起點,團隊真正期盼的是一個正常化的寵物用藥體制。正如飼主希望能用合法藥物安心治療愛貓,獸醫也渴望擁有足夠的治療選擇,守護貓主子龍體安康。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