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設海洋保護區很難讓漁民認同,因此成立「海鮮銀行」是希望漁民能很快地了解海洋保護區的好處。畢竟在民眾的心目中,如同銀行存款是可以生利息的,在有效管理的保護區中繁衍魚群具有滿溢效應,可生生不息地利用漁業資源。
筆者20年前已發現臺灣的「海鮮文化」早已凌駕傳統的「海洋文化」,海洋保育觀念落後森林和野生動物保育至少30年,甚至一般民眾對於從海中撈捕的魚類,根本不知道牠們是野生動物。從市場上就可發現海鮮幾乎已經到了無所不吃的境界,而且從最大、最貴的吃起,例如:鯊魚魚翅、鯨鯊(又稱豆腐鯊,最近已禁捕)、蝠魟、鮪魚、旗魚、翻車魚(曼波魚)、龍王鯛(蘇眉魚)等。海洋食物鏈頂端的魚類幾乎無所倖免,導致臺灣海洋生態系崩潰!這究竟要如何解救呢?
漁業資源可再生嗎
臺灣四面環海,海鮮是大海賜給島民最天然的美味食物。40年前幾乎沒有人提出海洋資源會枯竭,更沒有聽過「海洋保育」的詞句。畢竟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量體太大,能孕育非常豐沛的海洋生物資源。然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海洋,卻在人類過度撈捕、汙染與沿海開發所造成的棲地破壞,甚至讓海洋成為垃圾最終的棄置場,如今大多數近海漁區的漁業資源已消失90?%以上。雖然漁業資源是可再生的,但過度利用後就永遠無法復原,也不能當做全球化的資源。
舉例來講,筆者在1977~1979年就讀大學時,曾在暑假期間回澎湖捕魚打工,在晚間搭8馬力的小漁船利用3顆水底燈的焚寄網作業方式捕撈小管。打工2個月就可以拿到約2萬元的收入,在當時足以補貼大學生活費。爾後因為大漁船增多,燈火數量增加,加上漁探機功能增強,造成小管資源在20年前已全面枯竭,使得當年白沙通樑村的四十多艘作業漁船全部轉業。
現在常聽到很多人去澎湖租船夜釣小管,全船三十多人只能釣到個位數的小管,由此可見過度捕撈某種水產生物很容易讓牠瀕臨滅絕。近年來澎湖群島漁村沒落,人口流失,跟當地漁業資源枯竭息息相關,如今筆者的孩子要回故鄉捕魚打工或討生活都很困難了。
休閒漁業是轉機也是商機嗎
目前全球漁船多達四百萬艘,聯合國農糧署認為比「適量捕魚、萬世不竭」所需的數量多了近一倍,因此呼籲各國政府應著手大幅削減漁船數量,以及每年高達250億美元的漁業補貼。其實漁船數減半應該還是沒辦法解救每下愈況的漁業資源補充量。
「沿近海快捕不到魚」是近年來老船長的共同心聲,捕獲量與過去無法相比,甚至有時候連油錢都要倒貼,光靠政府補貼油錢和收購漁船也無法彌補生計。這種對未來漁業前景的悲觀氣氛正瀰漫全臺,難道要等到全部漁民失業轉業後才來找回魚源嗎?現階段國際趨勢是減船並且補貼收購舊船,但聯合國指出若沒有針對漁獲量規劃有效的管理政策,便解救不了沒有魚的漁場。
目前臺灣各地從傳統漁港轉型為休閒漁港的趨勢,帶動了漁民轉型為休閒漁業,甚至可說成觀光漁業,如海釣船、賞鯨船、潛水船,和在紅樹林、養蚵場的生態解說船筏等。海洋資源和環境的快速變遷,讓各種漁撈業面臨轉型的衝擊,漁業要永續生存已快變成夢想。國外一些漁業轉型成功的案例可以參考,本文先介紹國外轉型成功的潛水觀光產業案例,並說明成功要素是保護海洋生物資源的永續利用,而且潛水觀光產業所帶來的經濟效益,要能直接回饋在地的漁村生計。
帛琉 1994年獨立的帛琉共和國約有340個島嶼,大多是環礁。其總面積286平方公里比臺北市略大,人口數約2萬多人,目前是國人出國從事海洋遊憩活動最熱門的國家之一。
帛琉海域珊瑚礁生物最為豐富,是全世界潛水者最青睞的勝地之一。帛琉除了有世界獨一無二的無毒水母湖和牛奶湖之外,環礁外的著名潛點如大斷層、藍角、長灘島、沉船區、玫瑰珊瑚區等,都可以看到美麗動人的珊瑚礁魚類。至於鯊魚、海龜、大石斑、隆頭鸚哥魚、梭魚群、龍王鯛等大型動物也都有觀光價值,成為帛琉海中的金雞母,不斷吸引全世界的觀光客來浮潛,帶動了當地潛水店、遊艇業的蓬勃發展,也帶給該國飯店、餐飲、交通、商店等產業可觀的收入。
值得一提的是,帛琉政府執行海洋生態資源的保育與永續利用不遺餘力,而且這些經營管理的經費是基於使用者付費的原則,因此每位觀光客入境都要繳清潔稅美金15元和環保稅美金10元。至於潛水稅,則以每兩周美金35元,浮潛稅每兩周美金25元收費。這些稅對該國政府是相當重要的財務來源,也是現階段全世界收維護海洋生態保育稅最重的,值得臺灣海域各潛水活動社區參考。
印尼峇里島 印尼的峇里島是亞洲最著名的國際級文化觀光渡假島,位在南太平洋,南緯8~9度,有世界級潛點,海底世界更吸引全球無數潛水客爭相探訪。這裡的海域提供可以滿足任何想像的潛水環境,例如:成群的巨大蝠魟、梭魚群、?魚群等大型魚類,幸運的話甚至可在海中跟翻車魚(曼波漁)來場海中的約會。2011年9月,筆者很幸運在水晶灣(Crystal Bay)水深二十多公尺的珊瑚礁區,親眼目睹一群珊瑚礁魚類正在清潔翻車魚體表的寄生蟲。
目前印尼有數千艘潛水專用船和數十艘船宿潛水船,帶領世界各地潛水者遨遊這萬島之國(1萬8千多島嶼)的水晶宮,潛水觀光收入十分可觀,每年達數億美金。當看到每天超過三十多艘潛水船從峇里本島前往水晶灣潛點,探訪在赤道冷流下才有的翻車魚身影時,令人驚嘆牠的吸金能力。
其實在峇里島各潛點潛水時,潛水船都需付費,像船長就付給當地漁村管理委員會5萬印尼盾(約美金8元)。這些收入對補助社區經濟相當有幫助,難怪在峇里島各地潛點都看得到魚。當地民眾不能在潛點捕魚,並且派巡守隊保護潛點的魚群,使得潛水觀光客不但願意付費,也開心不虛此行。
筆者問船長若不在潛水點是否有魚可看,他說除潛點外,都已過度撈捕,連手掌大的魚也釣不到,看來潛水點保護區已成為峇里島各地漁村的搖錢樹。根據峇里島觀光單位估計,每日來自全世界以浮潛和水肺潛水的觀光客超過三千人次,主要依賴世界級的珊瑚礁海底景觀,以及多采多姿的熱帶魚群和千奇百怪的無脊椎動物,這種無煙囪的觀光事業早已是印尼主要經濟來源之一。
菲律賓宿霧島 菲律賓群島由七千多個島嶼組成,有「千島之國」的稱號。由於她位處於「珊瑚大三角」(Coral Triangle)的北邊,是珊瑚礁生物歧異度最高的中心地帶,有全世界近3%的珊瑚礁及超過3,000種魚類,一直是海洋生物學者公認最具潛力的研究海域。
但在過去三十多年,當地漁民曾以毒、電、炸等不法漁撈方法,大肆捕撈珊瑚礁生物來維持生計,造成當地珊瑚礁生態系崩解,不但無魚可捕,連帶淺海珊瑚也奄奄一息,甚至漁民被迫離開沒有魚的海邊。這些行為驚動了聯合國組織,隨後派遣專家介入,嚴格取締毒、電、炸等非法行為,提供保育宣導教育經費,還進一步劃設海洋保護區,以及發明簡易試紙來辨別被氰化鉀毒過的魚體,並禁止買賣。
經十多年的努力,各地離島漁村才逐漸恢復生機,海中魚群也開始豐富起來。特別是宿霧南邊的小島Balicasag島海域被菲國劃成第一座海洋保護區保護魚類,不到3年就出現壯觀的珊瑚礁魚群,也帶動宿霧島上三十多家潛水的生意欣欣向榮。
該島漁村生活也因保護區帶來觀光客而增加販賣藝品的收入,而且每一位潛水客只要到該島附近潛水,就必須每日每人付12元披索給該村。在執法上,也可看到菲國軍艦在巡邏,而且在島中央建立了一座高塔,每天派員由上往下監視潛水客是否違規。曾有臺灣潛水客用一條釣線釣起一尾石斑魚被抓到,罰了5萬元披索。
有效的執法讓菲國近年來各地潛點魚群增多,海底景觀也變漂亮,甚至專門餵養鯨鯊(豆腐鯊),使世界各地潛水觀光客慕名而來。對於臺灣曾經有鯨鯊終結者的惡名而言,實在是令人汗顏。
泰國斯米蘭 成立於1982年的斯米蘭海洋國家公園位在泰國普吉島西北方海域,靠近印度洋東部的安達曼海,也是泰國的第43座國家公園。這公園由9座小島串連組成,擁有非常原始的自然風光,奇形怪狀的花崗岩由清澈的海水圍繞,海底孕育著非常豐富的珊瑚礁生物,曾被美國潛水雜誌譽為全球10個最迷人的潛水旅遊勝地之一。
這海域曾因漁船過度捕撈,一度無魚可看。但自從泰國政府劃設海洋國家公園,並嚴格執行禁漁令之後,很快就成為全世界潛水人最愛造訪的景點。潛水船的設備和服務更有世界級的水準,每天有近百艘潛水船帶客潛水,著名潛點有如菜市場般的熱鬧。
有一次11艘船在同一潛點,超過三百人同時在一起潛水的熱鬧景象,讓筆者感覺到人比魚多。當天潛伴郭道仁教練親眼計數到九十多尾石斑魚,顯示經濟魚種已恢復。但是在人多的情況下,每次多少都會傷到珊瑚,而且沒有總量管制的潛水活動會令人失去欣賞自然景觀的雅興。
筆者當時就覺得斯米蘭的潛水經營太過商業化,雖然賺進大筆觀光財,卻失去接觸原始自然的機會。果然泰國在隔年宣布斯米蘭國家公園每年只能開放半年(每年11月至翌年4月),而且潛水要申請並實施觀光客總量管制。
從斯米蘭離島劃設為海洋國家公園和保護區之後,許多海洋生物很快就能獲得復育和受到保護,並拋開過去的過漁現象和南亞海嘯的重創,讓地方經濟得以快速恢復往日的榮景。由於海洋生物資源日漸豐富,更吸引龐大的觀光人潮,造就經濟和保育共榮共存的局面,值得現階段臺灣離島居民省思與學習。
馬爾地夫 馬爾地夫擁有一千多個美麗島嶼和豐富的生態環境,受到世人注目的是擁有西印度洋上最多元的珊瑚礁,也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海域之一。在不同潛點的島礁地形與珊瑚礁生物組成的差異,讓人感受不同於臺灣或西太平洋的珊瑚礁生物多樣性。
目前馬爾地夫擁有數百艘潛水專用船,穿梭在一百多個渡假島嶼間,首都機場附近更停靠著上百艘豪華遊艇,以馬爾地夫做為補給中繼站。尤其是有2家水上飛機公司專屬的空中計程飛機(Air Taxi),白天在天空不時出現小型水上飛機搭載遊客到小島渡假。如此蓬勃發展的觀光旅遊和休閒飯店的開發,是世界上公認最吸引人的渡假勝地。
但是主要吸引力除了自然碧海藍天的珊瑚小島、潔白的沙灘、清澈沒有汙染的海水、不受干擾的飯店設施和服務外,最重要是擁有豐富且健康的珊瑚礁生態系。其中悠游的魚群和多采多姿的底棲生物是金雞母,每年數億美金的觀光收入都來自這些自然美景,這種無煙囪的觀光事業是馬爾地夫主要的經濟來源。
馬爾地夫全國禁止使用任何網具進行捕撈,只准一線一鉤法的垂釣,至今仍保有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吸引全世界觀光客到訪,成為世界僅存極少數尚能維持原始風貌的珊瑚礁生態系。
海洋保護區等同海鮮銀行
俗語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人類的生存絕對脫離不了自然環境,更要依靠自然資源才能活命。全球超過1.3億人生活在靠珊瑚生態系提供食物、就業及觀光旅遊的地區。上述較成功的案例都是適當利用珊瑚礁資源,保護海洋明星物種,劃設禁漁區、保護區,以及妥善經營漁村社區來管理潛水觀光產業。很顯然這些措施使得在地人的經濟收入比過去好,也應驗「吃魚只能一次,賞魚可無限次」的永續利用原則。
潛水客只能照相和欣賞,不帶走任何生物,這也算是無煙囪的觀光事業。尤其是潛水客使用者付費的觀念,可以增加當地社區的經濟來源,如此算是回饋他們不採捕這些海洋生物,成為可支持在地社區永續發展的經濟收入。這些海洋生物可算是海中超級名模,也可變成當地的金雞母,帶動各區保護行動,創造可持續的觀光事業。
劃設海洋保護區已是全球的共識與行動,各國政府間已意識到海洋保護區的重要性,而且各國臨海都要有20~30?%?的面積被劃入「嚴格保護區」,海洋生物資源才能永續利用。
建議政府在珊瑚礁區需要結合當地社區為伙伴關係,才足以劃設更多的海洋保護區(如同海鮮銀行),並予以分級管理及使用。其次,建立具優良服務的潛水觀光景點,如此才能救援和復原已遭破壞的珊瑚礁生態系,又可吸引國內外大量潛水觀光客來臺。最後,藉由收費或收稅制度回饋當地社區的經濟收入,創造保育與經濟雙贏的海洋資源永續發展。畢竟臺灣海域珊瑚礁海底景觀的潛力無窮,若能引進良好、有效的經營管理方法,將有助於海洋生態資源恢復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