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找利基 拚R&D

99/05/06 瀏覽次數 1463

有些人以為「經濟學就是發財學」,但事實不然。經濟學家除了著名的凱因斯是大富翁外,很少人擁有令人稱羨的財富。那麼,經濟學的葫蘆裡到底賣什麼藥,讓諾貝爾獎在自然科學獎項外另設經濟學獎?答案也許可從經濟學的定義得到啟示—經濟學是如何在「稀少資源」下做出「最佳選擇」的學問,也就是說,要用「最有效率」的方式來滿足個人、國家的需求。

 

對中正大學經濟系王釗洪教授來說,「效率」就是經濟學研究的精髓,而擁有龐大資源的國家如何把每一分錢做最適當的運用,更是經濟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對此,王教授在 Research Policy 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比較 30 個國家在研究發展(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上的資源投入與產出效率。

 

王教授選用一個國家的《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工程索引》(Engineering Index, EI)及「專利」3 個項目來代表研發成果,同時選擇「資料包絡分析模型」(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併同計量經濟方法來分析。他發現不同國家各有長處,有的國家是基礎學術研究表現搶眼,有些則在應用專利上有亮麗的成果。

 

一般而言,影響國家研發成果的因素,除了「經費/資本」、「高等研究人員」、「技術人員」等基本投入外,王教授進一步發現「高教水準」、「資訊化程度」與「英文使用能力」也是一個國家研發表現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說,國民使用資訊設備的能力,代表一國在科學、工業技術上升級、突破的潛能;國際語言「英文」的使用能力,則代表吸收新知,讓研究想法在國際上快速流通、獲得回饋,進一步刺激研究的潛能;而促使知識及研發能力提升的高等教育,更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根據王教授的研究,臺灣近幾年的研發經費約占國內生產毛額的 2.6%,資源投入/產出效率在國際上也處於前段地位。這樣的好表現主要歸功於國民普遍擁有良好的資訊能力,以及對教育的重視,培育了大量的高級研究人員與技術人才。同時,這份研究也顯現了問題,臺灣雖然有良好的研發環境,但沒有達到最佳的產出效率。

 

究竟有何方法可以提升臺灣的研發效率呢?王教授認為關鍵在於使用「經濟學方法」。例如,可以從經濟學比較利益的觀點去思考,究竟哪些科學產出項目是臺灣的專長,找出臺灣科學研究的利基,「重點投資」加以發展。同時,在國家研究資源分配過程中引入「市場經濟概念」,鼓勵研究單位用「績效表現」爭取資源投入,讓資源的使用達到最佳效率。

 
深度閱讀
  1. Wang, Eric C. and Weichiao Huang (2007) Relative efficiency of R&D activities: A cross-country study accounting for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the DEA approach. Research Policy, 36(2), 260-273.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