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珍貴的土壤資源
98/02/06
瀏覽次數
20267
許正一
|
屏東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系
蔡呈奇
|
宜蘭大學自然資源學系
何謂土壤
土壤是指陸地上生物生長或生活的地表疏鬆層,它是由岩石經過物理、化學和生物作用風化而成,具有獨特的組成、構造和功能。簡單地說,所謂土壤是地殼表層具有三度空間、獨立且變動的自然體,是由母岩歷經幾千年甚至幾十萬年才風化生成的。
土壤是鬆軟的未固結物質,厚度不均且色澤不一,由礦物質、有機物、水分和空氣組成。土壤顆粒之間形成的孔隙充滿著空氣和水分,土壤中的空氣和大氣中的空氣組成差異很大,因為植物的根和微生物在土壤中會進行呼吸作用,造成土壤的二氧化碳濃度比大氣中的高。
土壤水分因為會溶解土壤固體中的離子,因此一般稱土壤水為「土壤溶液」。在土壤孔隙中,空氣和液體的比例隨著土壤環境的乾濕程度而有差異。當土壤較乾燥時,空氣增加,水溶液減少;當土壤變濕時,空氣減少,水溶液的體積就增加。當植物以土壤為立足點時,固體部分負有支撐植物使其不倒伏的功能,土壤溶液則提供養分和水分給根吸收,土壤空氣則讓根能夠進行呼吸作用。因此土壤的固相、液相和氣相都要維持一定的比例,植物才能正常地生長。
由大自然力量引起的風化作用,導致地表的岩石顆粒愈來愈小,風化過程中的岩石也會釋放出礦物質。在地表活動的所有生物,包括動物、植物和微生物,活動時產生的排泄物、死亡後留下來的遺體和殘骸等,都算是有機物質,當然也會堆積在土壤中。這些有機物質和由岩石風化作用而來的礦物質,便組成了土壤的基本架構。土壤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和有機物,可以做為植物立足生長的基地。各種微生物也會以不同的土壤做為棲息環境,許多動物也活動於土壤環境中。
土壤和人類的發展
古云:「有土斯有財。」的確沒錯,因為有了土壤,才能帶來一切的財富。古今中外許多著名的戰爭,都是為了爭奪土地。例如南北朝時代的五胡亂華,就是因為外來民族覬覦中原地區肥沃的土地而興起侵略的念頭。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波斯王朝之所以滅亡,是因為肥沃的美索布達米亞平原土壤劣化,糧食生產不足,造成社會動盪不安而走向衰敗。
人類對土壤的認識起源於對糧食的需求,但真正使土壤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則是在19世紀以後。由於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質學、地理學等基礎科學的進展,才能有系統地進行土壤學的基礎和應用研究。20 世紀時,隨著全球人口的增加,對糧食的需求量也愈顯殷切。為了提高農作物產量以應付不斷增加的人口,農藥和化學肥料被大量投入土壤,許多森林和山坡地被開發成為農耕地。
最近越南、菲律賓等稻米生產大國的糧食作物短缺,非洲國家的居民出現嚴重饑荒。同時,能源作物又不斷地「搶走」糧食作物的生產地。21 世紀的今天,耕地不足和土壤品質變差衍生的糧食短缺問題,一點也不能忽視。
工業的高度發展和人類活動的破壞,造成 20 世紀中葉以來土壤資源遭受莫大的衝擊,其危害的程度和規模,直到現今仍不斷地擴大中,導致人類一直被人口、糧食、資源和環境交錯而成的複雜問題困擾著。因此,土壤資源是21世紀最重要的自然資源之一,應該加強重視和保育。
土壤的五大功能
提供植物生長的介質
植物的根必須生長在土壤中,透過土壤對植株的機械支撐力量,同時透過根部吸收養分而使植物能維持生命。因此在生態系中,不同的土壤性質就會產生不同的植被狀況,也會間接影響動物群落的型態。換句話說,土壤具有農業生產的功能,幾乎所有的農作物都得生長在土壤中才能有收穫。
植物的根從土壤中吸收養分,不足的部分由施肥獲得補充。除了少部分液態肥料經由葉面進入植物外,大部分的肥料必須施入土壤經由根的吸收而成為養分。因此,要提高農作物的質和量,維持健康的土壤似乎是唯一的手段。近年來雖然有水耕栽培的農業生產方式,但這種無土栽培仍有一些缺點,例如水耕廢液衍生的水污染問題、產品的安全性和營養均衡性等,再次證明了土壤的不可替代性。
做為生物的棲息地
土壤雖然是地表上薄薄的一層,但在田野間信手抓起的一把泥土,其中所含的微生物數量卻可能有數億個之多,這些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藻類、放線菌,原生動物等。除了微生物外,土壤中的動、植物相也極為複雜。動物相分為大型動物和小型動物,大型動物有鼠類、昆蟲、蚯蚓、蝸牛等,小型動物有線蟲和輪蟲;植物相則有綠藻、藍綠藻、矽藻等。
各種養分和有機廢棄物轉變的場所
在土壤中,許多物質和能量藉由輸入、輸出和轉換參與生態系中的養分循環。植物靠光合作用攝入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當植物死亡而殘體腐爛分解後,變成腐植質而成為土壤有機質的主要來源,或經由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轉變成二氧化碳(或甲烷)逸散至大氣中。大氣中的氮經由土壤中的固氮菌固定後,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硝酸態氮和銨態氮藉由硝化菌和脫氮菌在土壤中維持著動態平衡。
由於土壤對於環境污染物具有強大的涵容能力,一旦有污染物進入土壤,因緩衝能力的發揮,尚不致對整個生態系造成危害。但污染物濃度超過土壤涵容能力時,便會導致傷害。
提供水資源並淨化水質
土壤在化育過程中會形成許多孔隙,這些孔隙形成的原因包括土壤構造生成的空隙、植物根腐爛後遺留下的根孔、動物的洞穴或活動通道等。孔隙形成土壤中大大小小綿密的水分儲存空間和流動路徑,當雨水降落地面時,便能進入土壤而達到涵養水源的目的。
地球中的水,在扣除海洋、深層地下水和冰原後,只剩不到百分之一。這些微薄的水量散布在大氣、湖泊、河川和土壤中,其中土壤裡的水就占了 33% 強。
水分通過土壤時,由於土壤黏粒是帶電荷膠體,可藉由吸附、離子交換等作用去除水中的雜質。雨水經過土壤的過濾進入地下水體系中,地下水也因有了土壤的保護,才能為大自然保留的重要水資源。
做為工程施工的基地
陸地上的建築物包括房屋、道路、機場等,都必須有穩定扎實的土壤做為基地。例如某些土壤因含有大量膨脹性黏土礦物,很容易因水含量差異而膨脹收縮,導致道路或建築物結構的破壞。砂粒和水分含量都很高的土壤,受到壓力或振動時容易產生液化現象,進而造成地質災害。
土壤污染的來源
臺灣地區地狹人稠,近年來由於工商業快速發展,經濟活動頻繁,各種產業產生的廢氣、廢水和廢棄物直接或間接使土壤因物質、生物或能量的介入而改變品質,造成土壤污染,不但影響正常用途,也會危害國民健康和生活環境。台灣地區土壤污染物的來源有工業廢水、畜牧業廢水、空氣污染、廢棄物處置不當、農藥、肥料、地層下陷、油品洩漏等。
在各種土壤污染物中,以重金屬最受重視。因為重金屬在土壤中具有高累積、低移動和不易被微生物分解的特性,所以土壤中的重金屬污染不容易被移除,且可能藉由農作物的吸收而進入食物鏈,再經由生物濃縮作用危害人體健康。
土壤的保育和永續利用
在早期的觀念中,普遍認為良好的土壤品質就是指能夠提供作物充足的養分,使作物有最大的產量。但是這些年來,人類意識到環境保護、生態保育等問題,而對土壤品質的好壞有一個新的思考方向。
現今科學家追求的高品質土壤,已經不只是單純讓農作物產量提高,也應該注重環境保護和食物安全,以及動物和人類的健康。筆者認為良好的土壤品質必須符合:最小的沖蝕、肥力的維持、維持良好的構造和有機碳貯存量,以及維持良好的水質和溫度。
為了環境資源的永續發展,就要用永續性而非暫時性的方式管理土地。也就是可以隨時評估,能對未來做出模擬和預測,並隨時掌握現有土壤調查資料中的現況,包括發展永續土地管理的評估標準,建立可長期模擬的模式,作物殘體管理,土壤保持式耕犁,充分運用土壤調查資訊,實施有機農耕法等。
深度閱讀
陳尊賢、許正一(2002)臺灣的土壤,
臺灣地理百科
—12,遠足文化出版社,臺北。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9年2月,434期,56 ~ 61頁
風化(7)
固氮(8)
地質(30)
保育(81)
土壤(9)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1/01
科學爭議中的研究方法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12/31
AI 加短影音,讓科學傳播更廣
曹盛威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1/29
必須持續開著警示燈 提醒大眾關注科學領域中的偏見問題
單文婷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影音創作與數位媒體產業研究所
儲存書籤
113/08/30
固體再生燃料SRF,處理垃圾和減碳真能一舉兩得?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