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奈米科技的健康風險(二):奈米微粒有毒嗎?

102/08/20 瀏覽次數 11673
近年來奈米科技蓬勃發展,市面上有許多標示「奈米」的新產品,從衛浴設備、紡織品、化妝品,再到食品,功能包括:不易玷污,容易去污,殺菌防臭,透明美容,增加食物吸收及包裝防腐等。當材料縮小到奈米尺寸時,許多物理化學特性會改變,也產生許多新用途。

但另一方面,奈米材料的潛在危害也引起大家注意,許多細胞及動物試驗都發現奈米微粒的毒性。奈米毒理學(nanotoxicology)不但是近十年來環境與職業醫學研究的熱門主題,相關研究報告見諸奈米科技的重要期刊,從2007年起,也開始有專門探討奈米毒理學的學術期刊發行。

其實奈米微粒早就存在環境中,奈米微粒的健康危害也有許多報告。例如:「金屬燻煙」常見於電銲工人,當金屬加熱後,產生氣體,遇到冷空氣,就凝結成奈米粒徑的微粒,這些微粒進入呼吸道後,會引起「金屬燻煙熱」(metal fume fever),產生類似感冒症狀,有發燒肌肉酸痛咳嗽等症狀,通常24到48小時這些症狀就會緩解;會引起金屬燻煙熱的物質主要是氧化鋅及氧化銅的微粒,其他成分比較不會造成金屬燻煙熱。
 
除了金屬燻煙中的奈米微粒,目前生物醫學研究比較完整的,是大氣微粒(ambient particles)的健康效應。微粒空氣汙染物主要是來自發電廠及汽機車的排放物,含有許多大粒徑到小粒徑的微粒,甚至包含奈米粒徑的微粒,這些微粒可以引起許多呼吸道及心血管疾病,包括: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及心律不整、心肌梗塞與腦血管疾病。早期微粒空氣污染探討全懸浮微粒,後來發現大粒徑微粒不會進入呼吸道深處,大概直徑十微米的微粒(PM10)才有健康效應,然隨科學進步,能夠量測較小粒徑微粒,發現粒徑小於2.5微米的細粒徑微粒(PM2.5),比較容易進入呼吸道,同時因為燃燒產生,攜帶的毒性物質較多,所以環保單位先制訂PM10,隨後又有PM2.5的空氣污染管制標準。

最近研究顯示細粒徑微粒也含有奈米粒徑微粒,奈米微粒可引起較大健康危害,因為同樣質量濃度下,奈米微粒的數目濃度比較大粒徑微粒高,換算成表面積也較大,所以表面可以沾附的各式污染物也較多,此外,微粒的碳核心,在奈米粒徑下,也可能引起發炎反應。

所以奈米粒徑微粒早就存在,只是因以前沒有適當的觀測儀器,所以不知道奈米微粒的存在。不過這些懸浮在空氣中的微粒,特別是細粒徑微粒及奈米微粒,多是燃燒的副產品,並不是刻意製造的,有別於因為發展奈米科技所製造的奈米微粒或是材料。
 
奈米科技製造的奈米微粒或是材料,多半有特殊用途及功能,根據美國「國家奈米科技計畫」的定義,所謂「人造奈米材料」,三維當中必須是至少有一維是小於100奈米,同時也有特定功能。

基本上,在同樣質量濃度下,表面積較大,所以可以跟身體細胞或是體液接觸反應的面積也相對較大,所以潛在危害應該較大。奈米微粒粒徑小,所以可以深入呼吸道進入肺泡,引起發炎反應,因為粒徑較小,所以也有機會進入周邊血液,然後進入其他身體組織。不過,奈米微粒有個特性,他們會互相碰撞,然後聚合在一起,所以粒徑會變大,經常可以到微米的大小,當然毒性也會變小,但奈米科技要能將這些奈米微粒分開,以保持其特性及功能,所以在發展奈米材料的新用途時,也要多考量其毒性的變化。(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電機科技新知與社會風險之溝通」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林宜平|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