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斯匹澤太空望遠鏡
102/06/05
瀏覽次數
13891
王道還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在地球軌道上的太空望遠鏡不只是大家熟悉的哈柏望遠鏡而已,還有斯匹澤太空望遠鏡。它在2003年8月25日發射,是一具紅外線太空望遠鏡,預定工作兩年半,已經傳回了許多珍貴的照片。
斯匹澤(Lyman Spitzer, Jr., 1914-1997)是美國知名的天文物理學家,也是第一位建議發射太空望遠鏡的科學家。哈柏太空望遠鏡的計畫,斯匹澤是重要的推手。這座太空望遠鏡以斯匹澤命名,就是紀念他的貢獻。
最近專家分析斯匹澤太空望遠鏡傳回的照片,發現了一個奇怪的行星系統,行星繞行的不是與太陽一樣的恆星,而是一顆棕矮星。
棕矮星的形成過程,在初期與太陽一樣,都是從原始星雲形成的。只是棕矮星最後無法產生高溫,因此無法啟動核融合反應,於是就無法像太陽一樣發出巨大的光與熱。太陽之所以能夠光照四方,熱力四射,是核融合反應的結果。棕矮星可以視為沒有發育成熟的太陽。
過去,天文學家觀察到幾顆棕矮星,外圍有原始行星盤繞著。但是地面上的天文學家很難研究那些行星盤,因為行星盤發出的光,比棕矮星的紅外線還微弱。觀察這種行星盤,斯匹澤太空望遠鏡就占便宜了,因為在大氣層之外,波長較長的光不會被大氣吸收,以斯匹澤太空望遠鏡捕捉波長較長的紅外光,由於行星盤的溫度低於棕矮星,因此照片上的行星盤就比棕矮星亮。哈佛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照片只需要曝光20秒,就能透露圍繞著棕矮星的行星盤。
那顆棕矮星位於蝘蜓座,距地球500光年,5年前就被發現了,質量是木星的15倍,半徑23萬公里。行星盤內側距棕矮星的中心70萬公里,整個行星盤的質量大約合兩顆木星。
這顆棕矮星的表面溫度大約是2,300度,行星要是距離它150萬到700萬公里,表面上的水應該能維持液態。有些科學家相信,有水的環境是生物演化的先決條件。即使距離棕矮星非常近的行星,等到棕矮星溫度下降之後,也有機會出現液態水。由於棕矮星還要更多時間才能完全冷掉,行星上還是有可能演化出生命。 現在科學家並不能確定那個行星盤最後會演化出幾顆行星,現在還看不清楚。
總之,在宇宙中,行星系統看來至少有兩種,一種與太陽系一樣,眾行星圍繞著一顆像太陽一般的恆星運行;另一種則以熱度低、質量小的棕矮星為中心。
要是以棕矮星為中心的行星系統出現了生命,會不會與我們這個行星系統上的生命一樣?這是科學家最好奇的問題。(按,月亮距離地球40萬公里,水星距太陽平均5,800萬公里,地球距離太陽1億5千萬公里。太陽核心溫度1萬5千度,光球5,800度,距太陽核心7,000公里處的色球,8,000度。日全食的時候,遮住太陽的黑影四周透出的光,是色球發出的。)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5年4月,388期,78 ~ 80頁
核融合(22)
棕矮星(2)
行星(36)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1/03
熊寶寶考古學:自然、公民與道德、及性別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4/01/02
從死亡證明書到實驗室:子宮頸癌致病機制的科學爭議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11/29
必須持續開著警示燈 提醒大眾關注科學領域中的偏見問題
單文婷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影音創作與數位媒體產業研究所
儲存書籤
114/01/02
神奇美麗與庸俗醜陋之隔:也談幹細胞研究的相關問題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