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點燃產後婦女的照護議題

99/05/06 瀏覽次數 1801

一般而言,產後婦女多少會有一些隱藏的身心症狀,包括腰酸背痛、手腳冰冷、便祕、失眠、出血等。這些症狀在醫學的認定上不是疾病,卻會影響生活的品質。在 50 ~ 60 年代以前,臺灣的公共衛生護士會親自前往產後婦女的家裡,進行產後的評估與照護。之後因為醫療科技的介入,公共衛生體系也就逐漸排除產後照護的服務。如今,婦女在醫院分娩後 48 小時,尚未完全感知自己身體的異狀下,就須按照規定出院,日後也得不到完善的產後醫療照護與關懷。

 

為了讓國人重新思索產後醫療照護的重要性,陽明大學護理研究所簡莉盈教授及其研究團隊,著手台灣產後婦女的身心症狀研究。過去,西方學者在產後身心症狀方面的研究成果,多認定只有西方婦女有產後身心問題,而東方婦女因為有坐月子的習俗,所以身體症狀較輕微,也少有憂鬱症傾向。但是,坐月子的習俗真的如西方學者所言,能化解產後婦女的各種身心症狀嗎?

 

此外,國外的相關研究也顯示,產後初期的身體和心理狀態有密切關聯。但是,究竟是身體影響心理,還是心理影響身體,卻沒有定論。再者,國外學者在較長期的產後症狀研究方面,也有不同的發現,有些學者認為產後症狀會隨時間復原,有些則認為產後症狀會隨時間而加劇。因此,簡教授的研究除了探究坐月子對身心症狀的影響外,也要釐清身體和心理的因果性,以及產後身心症狀和時間的關聯性。

 

簡教授及其研究團隊針對一群產後婦女,以縱貫性問卷調查法,分別追蹤她們在 1 個月及 12 個月的身體及憂鬱的症狀,並以「結構方程式」來分析資料。這個新的統計模式可以進行「因徑分析」,也就是透過統計資料來區分誰是因、誰是果。透過這個研究方法,簡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在 1個 月的時間點上,產後婦女身、心有症狀的比率很高,兩者也確實有交互影響的密切關係。

 

但是,當研究時間拉長,在1年的時間點來檢視時,身、心症狀並不交互影響,即1個月到 1 年的身心症狀彼此沒有明顯的因果關係。而且,儘管產後 1 個月到 1 年間的身體症狀減少,但憂鬱症狀卻沒有改善。

 

此外,在產後 1 個月有身體及憂鬱症狀的婦女,並不會隨著時間的推進而復原,兩者都有延續到產後1年的傾向。其研究成果也證實,儘管臺灣婦女在產後有坐月子的習俗,但是發生身心症狀的比率也很高,並不比西方婦女低。令人憂心的是,臺灣目前的產後醫療照護服務,重心都在嬰兒身上,不太重視母親的部分。

 

簡教授的研究同時提醒我們,臺灣產後婦女的身心狀況是個需要關注的議題,政府有必要針對產後婦女的身心狀況,逐步建立台灣的產後醫療照護體系。首先,必須訂定一個標準化的產後健康照護規章,明訂產後婦女的回診時間、次數及檢查內容。畢竟產後婦女的身心症狀大多不會隨著時間的推進而自行改善,因此需要健康醫療體系的介入,來建立產後全方位照護,讓臺灣婦女在經歷艱辛的分娩後,能夠恢復身心的平衡。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