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與颱風共舞–頂風迎雨的追風計畫
96/01/11
瀏覽次數
11126
何哲欣
|
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前(2005)年9月底,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吳俊傑與林博雄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不畏強烈「龍王」颱風,搭上飛機到颱風周圍上空,投下13個「投落送」(dropsonde)。這個頂風迎雨的科學研究計畫,是國科會和中央氣象局合作支持的「追風計畫」,目的是希望即時獲取颱風觀測資料,進行突破性的科學研究,並改進颱風的分析與預報,有效降低颱風災害的損失。
由於颱風形成於廣大的海域,唯有透過特殊觀測平臺才能得到寶貴的資料,而「追風計畫」就是針對西北太平洋地區侵臺颱風進行飛機觀測的先驅研究。颱風來襲時,「追風計畫」的研究團隊便搭乘裝備先進儀器的噴射飛機,追著颱風飛上5~6個小時,在1萬3千公尺的颱風上方投下「投落送」。
設計精巧的「投落送」,內部有氣壓、溫度及濕度感測器,和無線電傳輸器等裝置,以平均每秒10公尺的速度落下時,可以量測颱風的大氣風場、溫度和濕度。這些資料會即時傳回探測飛機,也傳送到中央氣象局及世界各國氣象單位的電腦系統,進行即時的颱風分析及電腦模式的預測。
追風計畫最困難的地方就是找到合適地點投擲所費不貲的「投落送」,因此必須運用策略性觀測,重點觀察某些敏感區域,以達到最佳的觀測結果。大氣環境是一個渾沌系統,對初始條件相當敏感,某些微小的差異,例如海水溫度、大尺度氣流的位置,甚至是繞著風眼旋轉的雨雲形狀等特徵,都可能強烈影響颱風的路徑與威力。
追風團隊目前便結合4種不同的大氣動力假設與統計原理所發展出來的方法,包括「系集散落」、「系集轉換」、「卡爾曼濾波器」、「奇異向量」與「共軛敏感度」等,預先評估關鍵的敏感觀測位置,配合飛機航程及航管限制以決定「投落送」的最適當投落位置。其中「共軛敏感度」是追風研究團隊開發的創新方法,可以計算出颱風觀測的敏感區域,並已被美國國家颶風研究中心採用。
追風團隊近年來一共完成了對20個颱風的24次飛行觀測任務,並投下386顆「投落送」。前年9月完成「龍王」颱風的探測後,已經順利完成第一階段的計畫目標,提高國際先進氣象中心颱風的電腦模式預測準確率平均達20%。
自2006年起,持續推動追風計畫,一方面希望對國內科技、民生與防災有重大貢獻,另一方面則期望得到具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並在國際學術研究領域中占有一席之地。追風計畫已被列為世界氣象組織所規劃的亞洲觀測實驗重要的一環,將與東亞各國共同合作推動2008年的國際大氣觀測實驗。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7年1月,409期,79頁
追風計畫(8)
颱風(69)
科發月刊(5210)
推薦文章
113/06/19
永續的碳循環產業鏈,讓二氧化碳不再人人喊「減」
陳彥諺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6/28
照光就變身!臺灣團隊打造的雙模式電晶體,挑戰電腦效能瓶頸
林祉均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1/29
重建部落認同,從原住民視角探索地理與環境教育的未來
歐柏昇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8/30
固體再生燃料SRF,處理垃圾和減碳真能一舉兩得?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