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老子書中的谷神

93/02/03 瀏覽次數 7534
筆者鑽研海洋無脊椎動物,尤其是海岸淺灘附近的棘皮動物。由於海納百川,在臺灣高度的經濟開發、填海造地及環境污染情形下,很多海岸無脊椎動物都受到了傷害,不是滅絕就是大量死亡。這個事實迫使我改變研究的範疇:從海洋延伸到陸地水域、保護環境,以及了解人跟環境的關係,並且更進一步推展生物多樣性中,明智使用生態系之一的生態旅遊,也因此有很多的機會走到臺灣的高山野地。為了更加了解人類對大自然的觀念,開始接觸老莊的書藉,尤其是老子的著作。

師法大自然的老子

對於一個長期受到生態方面訓練且從事生物生態研究者而言,在閱讀老子文章過程中,很自然地會偏從這個角度來思考與欣賞。感覺到老子真的是一個非常用心的觀察者,他觀察到人逐水草而居,發現了水的很多特質,水向下流,水是柔的,水是無堅不摧的。「大道氾溪,幾可左右」,人跟水的關連是非常緊密的。所以對於整個生命的認知和「道」的比喻,很多方面他都用水來闡釋。

任何人都能體會水的重要性,「不喝水,很快就會渴死」,沙漠地區就是因為缺水,所以沒有豐富的生物、生命。希臘首位哲學家泰利斯,也以「水為萬物本原」而提出了自然生成變化原理。但要像老子那樣,能將水引伸到為人處世之道的就不多了。

老子延伸出很多向水學習的為人處事之道,在《老子他說》這本書中,老子對「上善若水」的解釋為:一個人若要效法自然之道的無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樣至柔之中的至剛、至淨、能容、能大的胸襟和器度。同時老子也觀察到很多的生命延續都要有雌雄兩性的參與,且以雌為重,所以才有所謂的「知其雄,守其雌」等。也認為小個體是最重要的,所以都是復歸於嬰兒。

老子同時也觀察到人的生命非常的柔弱,隨時會受到自然淘汰,因此有「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說法,以現今的演化學角度來看,就是天擇。也就是說,凡是不能順應的就被淘汰掉了,其實也沒有所謂的仁不仁、慈不慈,生存之道就是要順應天。因此老子的生存策略是「柔弱生之徒」、「戒剛強」,也就是不要跟大自然抗拒。

簡單地說,老子從南方的楚到北方的周去做事,看了很多的地理環境,看了很多生命的存亡,所以發展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生存之道,寫成五千字的道德經,從個人的生存到整個國家的生存,都是一樣可以應用的。老子可以說是一個生態學者,而且是生存謀略的專家。

各家對谷神的認識

來到合歡山,站在立霧溪上游,向下看著河谷,山頭一帶矮箭竹,谷裡大樹林立;嘴裡唸著老子第五章:「谷神不死,是謂玄牝。」一時之間,現今的我與老子做了心靈的交流。古今學者專家對這句話有很多不同的解讀,玄之又玄,對我造成極大的困惑。實際上,把它當做山谷的「谷」就自然清楚了,因為山谷是比較遮蔽、比較溫熱、比較有水,所以母性的動植物大量在此繁衍下一代,因此谷的神貌一直存續著,不會死。由形而下的具像再延伸到形而上的「道」就好懂了。有感於此,查閱了一些手頭上的書籍,將相關重點抄錄如下:

在《老子新釋》中,對有關「谷神」的「谷」字做了很多有趣的解法。章句異同:畢沅說這個「谷」字本是「浴」;俞樾說「浴」是「谷」的異字,「谷」是「穀」的借字;洪頤火宣說「谷」、「浴」,都是「欲」的借字。「谷神」當作谷中空虛解,是借來喻道的;「不死」喻變化的不停竭。「玄牝」就是大自然生殖萬物的所在,牝牡二字是代表陰陽的基本字。將其譯為白話文:谷神,空靈虛無,無形,無象;自容納一切,永遠長存,所以不死。道之為物,也像谷神一樣,無所不容,無微不入,所有萬物都是由他而生,所以叫做「玄牝」。

在《老子的智慧》這本書解釋是:虛無而神妙的道,變化是永不窮竭的。它能產生天地萬物,所以稱做「玄牝」。

在《老子他說》這本書中,認為「谷神」的谷,當然是一般所謂山谷的簡稱。但神的意涵就由自然的聲響現象延伸到宗教神話了。山谷大致可以歸納成兩種型態:一是如袋形的山谷,有進路而無出口;二是兩山夾峙,上仄中空而較隱蔽或者曲折的狹長形通道。

第一類型的山谷,大多空氣不能對流,凡有聲響動靜,必然會有迴聲。但在某些宗教的觀念看來,便認為這樣的空谷,必是神靈的宅窟,因此而有迴聲。其實迴聲是一種物理作用,並非神靈的顯赫威靈;可是在迷信者的心目中,往往因此形成宗教式的神話,塑造了多少莫須有的傳說,認為其中有神。更有甚者,便套用了道家代表人物,「該老子」的名詞,稱它為「谷神」。

第二類型的山谷,是隱晦曲折,兩頭相通的狹長通道,空氣對流,由這一頭的傳呼,便很迅速的暢達遙遠的那一頭。因此,也成為被人編織成神話的題材,認為其中如有神助。將它譯成白話文為,「谷神」即空洞虛無而生妙有的功能,便是天地萬物生命泉源的根本,取一個代名詞,便叫它是「玄牝」。

至於邱少華著《智慧之窗看老子》及孟東籬著《老子的生態觀-道法自然》這二本書,就都沒有引述谷神一節。

老子書中其它的「谷」

一時好奇,上網到「上古漢語語料庫」查閱老子道德經,發現其中共有八段文字出現「谷」字,茲抄錄如下:
  • 道經/六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 道經/十五章    敦若朴,混若濁,曠若谷。
  • 道經/二十八章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得乃足,復歸於朴。
  • 道經/三十二章   譬道在天下,猶川谷與江海。
  • 德經/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
  • 德經/四十一章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 德經/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欲上人,必以言下之;欲先人,必以身後之。

這八段中大部分谷字都是「山谷」的涵義,少部分才推廣到「空虛」等其它方面的意涵。「谷」有寬廣的意思,也就是說從山谷上方往下一看的時候,谷地非常的開闊。它能夠讓河川順流而下,所以它能夠接納天下。「谷得一以盈」實際上是谷要有水把它充滿,才有谷的內涵。在臺灣常常可以看到山谷之間有水塘,植物非常茂盛;有的山谷沒有水,生物多樣性就比較差。至於「上德若谷」是指一個有德的人,應該像山谷那樣地虛懷若谷,這是一種形容用法。

師法自然永續之道

現代學術界研究「老子」的趨向,歸納起來大致可分為三個路線:第一類是純粹走哲學思想的研究路線;第二類是把「老子」單純地歸到個人修養;第三類是把「老子」歸到謀略學的主流(南懷瑾,一九九○)。至於筆者則是從生態學的角度加以呼應。

地球的存在已有五十億年,自有人類以來也歷經四百萬年。數以萬代的人類在這個地方生活,看到了這些自然景象所傳遞的周而復始訊息,所以老子所看到的一些自然特徵。到了現在,我們用科學的角度來重新詮釋,實際上也沒有什麼不同,所謂事理本是一致的。

只是因為工業革命,人類使用自然的能力增強了,以致自然環境受到嚴重的破壞。我們還是應該認同人類的渺小,應該以尊重自然的方式來生存。老子從適應自然以及由此所延伸出來的人類生存之道,至今仍然非常實用並且有效,因為人終究屬於生物的一類,還是受制於大自然,「師法大自然」才是人類永續之道!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