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個人化療法救B肝

101/11/12 瀏覽次數 19615
長久以來,肝癌一直是國人癌症死因的前幾名,肝炎或肝硬化也久居國人十大死因之一,「肝病」似乎成為台灣的國病。根據統計,國人肝病患者中近7成屬於B型肝炎,平均每年有近8千人死於與B型肝炎相關的肝病。

國內有無數專家學者致力研究B型肝炎的治療方法,臺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高嘉宏所長正是其中之一。他率先從病毒和宿主基因的角度切入,探討B型肝炎病毒、病患與干擾素治療三者之間的關係,並成功發展出一套個人化治療的方法。這項創新成果不僅為B型肝炎治療提供一個新方向,也使他獲得「行政院2011年傑出科技貢獻獎」的殊榮。

肝病三部曲

亞洲人罹患的慢性肝病中,「B型肝炎」與「C型肝炎」是最常見的兩種;在台灣,B型肝炎患者的人數更遠超過C型肝炎。感染B型肝炎病毒的患者中,近3成屬於「慢性肝炎患者」,這些人大都會逐漸發展成「肝硬化」。另外7成的「不活動帶原者」,仍有少數會發展成「肝癌」。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病患,最終都有2~4成的風險死於末期肝病。因此肝炎、肝硬化及肝癌儼然成為「肝病三部曲」。

B型肝炎可以治癒嗎

高教授表示,目前大約有7種治療B型肝炎的藥物,大致上可以分成兩種類型。一種是「免疫調節劑」,也就是所謂的「干擾素」。這種採用注射方式的藥物,主要的功效是壓制病毒,並透過調整患者免疫系統的方法,把B型肝炎病毒自肝細胞中清除掉。另一種是「口服抗病毒」藥物,這種需要長期服用的藥物,主要是以減少病毒在體內複製的方法壓低B肝病毒的數量,但本身並無清除病毒的功效。

綜觀來看,這兩類方法都有其優缺點。依據過去臨床經驗,「干擾素」大約只對30%左右的病患有效,剩下的近7成病患必須另求他法治療。另外,干擾素的單位成本較高,而病患在使用時,也會有類似發燒或肌肉酸痛等副作用。「口服抗病毒」藥物則需要長時間,甚至終生服用,且對於病毒只有抑制作用,基本上只是治標,病患並無法真正痊癒。

針對C型肝炎,治療過程和B型肝炎略有不同,目前在亞太地區已使用一套結合干擾素與口服抗病毒藥物的方法。臨床上,先分析病毒基因和患者基因,再適當地施用干擾素與口服抗病毒藥物,之後依施藥過程中患者體內病毒量的變化,細部調整用藥的時程。這種結合「基因分析」與「個人化醫療」的方法,使C型肝炎的患者有很高的治癒機會。

個人化療程 省時省資源

雖然使用干擾素治療B型肝炎,有清除病毒的治本效用,但僅有約3成的有效,效率實在過低。「難道沒有辦法提升療效嗎?」高教授在十多年前就萌生這個疑問。他選擇以十分先進的「基因」觀點出發,並結合個人化醫療的概念,試圖先找出B型肝炎病毒和宿主對於干擾素最有反應的基因特徵,再以此做為篩選適合使用干擾素治療病患的依據,進而成為一種個人化的治療過程。

針對B型肝炎病毒,高教授率先發現在台灣常見的「基因型B」與「基因型C」病毒中,「基因型B」病毒對於干擾素的反應較佳。此外,針對病毒基因突變點,如果有「核心啟動子突變」,對干擾素的反應也會比較好。再者,病患體內的病毒量越低,干擾素的效果就越好。而在宿主方面,高教授發現病患的某個特定基因如果具某一種特定基因型時,對於干擾素治療會有較佳的反應。

高教授表示,綜合B型肝炎病毒與病患基因的各種特徵,可以在病患開始治療之前,先篩除反應不佳或不適用干擾素法的族群,如此就可建議這些病患早點轉用其他方法治療。這不僅可以節省寶貴的時間,更可大幅減少醫療資源浪費和患者的副作用。此外,在進行干擾素治療的過程中,也可以藉由觀察體內B肝病毒量的變化、肝功能的變化與病毒表面抗原的量,調整患者個人醫療的時程。經由這樣的醫療過程,干擾素治療的效果可以大幅提升至60~70%,成效遠比過去高出許多。

研究過程 戰戰兢兢

利用B肝病毒與宿主基因的特徵,應用於患者的干擾素個人化治療,已成為一套完整的醫療概念與流程。回顧近10年的研究,高教授表示一路走來,除了遇到各種研究瓶頸與困難外,整個過程其實是戰戰兢兢、提心吊膽的。

在研究初期,由於各種假設與構想史無前例,因此各類實驗的設計與過程,高教授無不嚴謹要求,並再三仔細求證,深怕有任何盲點或閃失。直到陸續在國際頂尖期刊上發表各項研究成果的原著論文,並有包括日本、香港、中國等各方學者跟進研究,得到各界的認同之後,才放下心中的大石。如今,B肝病毒基因型和基因體變異研究不再是一種概念或共識,而已擴大發展成為一個研究的學門。

最佳用藥組合 一滴血決定

高教授表示,目前B型肝炎治療的困境,在於病毒cccDNA存在於肝細胞的細胞核中,使用口服用藥無法清除。而以干擾素來治療,雖然理論上可以透過調節免疫系統的方式破壞肝細胞,藉以清除cccDNA和B肝表面抗原,達到「痊癒」的境地,但是成功率僅約10%左右,效果非常有限。未來,B肝用藥發展的目標應以清除病毒cccDNA為主,期望能徹底治癒B型肝炎。

另外,高教授認為現在B型肝炎用藥種類實在太多,表示目前無法以單一種藥物或療程做有效的根本治療。放眼未來,把具有免疫調節功用的「干擾素」與各類「口服抗病毒藥物」做各種排列組合使用,應該是一種治療方向,而這仍然會建立在「基因觀點」與「個人化療程」的方向上。也許,未來B型肝炎病患在治療前,只需要抽取一滴血,就可透過病毒和個人基因的分析,決定選擇諸多組合用藥中最適合自己的那一種,藉以把治癒的機率提升至最高。

高教授團隊豐碩的研究成果,不僅為B型肝炎干擾素治療提供了一個新方向,更使個人化醫療向前邁進一大步。而這些創新的方法與流程,不僅省下許多醫療資源,更大幅提升B肝治癒的機率。高教授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精神,也為科學研究樹立了一個最佳典範。

【行政院2011年傑出科技貢獻獎得獎人專訪】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