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墾丁陸蟹何處去?

104/12/08 瀏覽次數 6958
什麼螃蟹不屬於「海產」?雖然生命起源於海洋,而大部分的螃蟹也屬於海蟹。然而台灣因為地理區位的生殖隔離,逐漸發展出適應陸地環境的「陸蟹」。依生活型態來說,陸蟹有兩種:一種是完全生活在陸地上的螃蟹,為「陸封型」的陸蟹;一種是平常可以在陸地活動,但是在生殖季節時,需要到海邊釋卵的「洄游型」陸蟹。無論是哪種陸蟹,螃蟹都還是靠「鰓」呼吸,因此還是需要在濕潤的沼澤溪流附近,方能有陸蟹蹤跡。

因為墾丁海岸是珊瑚礁抬升的地形,不只是崎嶇多孔的珊瑚礁岩提供了陸蟹棲地;蒼翠茂密的海岸林,也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包括落葉以及其他動物的屍體或排泄物等等。在行為上,陸蟹多為夜行性生物,因為白天的強日曝曬,對於水份保存是一大考驗。

對於體外授精的螃蟹而言,也需要水份作為媒介,也因此演化出不同繁殖策略(Reproductive Strategies)。以黃灰澤蟹為例,這種陸封型的螃蟹,因為水源不易取得,致使牠們演化出產卵量少、但是有護幼行為的生活方式,屬於以「質」取勝的K-擇汰物種(k-selection);。

而中型仿相手蟹等洄游型的陸蟹,一般生活在溪流等淡水環境中,直到繁殖季時,會有降海釋卵的行為;牠們採取的是以數量取勝的「卵海策略」,屬於以「量」取勝的r-擇汰物種(r-selection),因為這些卵以及孵化的幼苗,絕大多數都會成成為其他海洋生物的食物。

無論是哪種策略,陸蟹的棲地均需要包含能夠完成生活史的所有環境條件,才能維持族群繁衍。而人類的開發行為,無論是要蓋飯店、或是闢道路,其實都是在「與蟹爭地」:棲地的切割,讓要將海釋卵的陸蟹媽媽時常慘死輪下,這一屍,就逾上萬條命了。因此,墾丁國家公園每每在將海釋卵的高峰期,便會動員志工進行交通管制、保護陸蟹媽媽過馬路。雖然此舉,仍有亡羊補牢之感,每年動員的志工人數再多,也難免有遺珠之憾。或許當時的環境影響評估未竟完善,若納入永遠都要動員的人事成本後,開闢道路所宣稱帶來的經濟效益,究竟孰輕孰重?也未可知。

而2010年起,後灣地區飯店的開發,對於陸蟹造成更大衝擊,因為大型建築物的地基建設時會影響到地下水位,這對需要水作為呼吸、繁衍媒介的陸蟹而言,無論是陸封型或是洄游型陸蟹,都是一大致命傷。2014年,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提出「異地補償」的建議,亦即利用周邊空間、建設廊道,讓陸蟹可以轉移生活棲地。此建議概念雖好,但是在開發單位的配套規劃下,可行性卻低。主要是因為這塊棲地,是目前唯一沒有路殺風險的空間,無論要用哪處異地來作生態補償,都會讓既有的陸蟹再度陷入路殺風險,墾丁陸蟹究竟何去何從?都值得後續追蹤觀察。(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海洋與環境變遷」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王御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基礎教育中心
審校:章之平∣文藻外語大學通識中心

名詞解釋

※路殺(roadkill:因為道路開發,而使的許多生物成為「輪下亡魂」的現象。早期因為環境評估不甚完善,所以回報「路殺」狀況、調查「路殺熱點」成為近幾年重要的全民調查活動。台灣主要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所主持的「台灣野生動物路死觀察網」為主要資訊彙整處,並同時在社群網站中成立有「路殺社」,加強擴大資訊來源。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