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行星撞地球

108/04/01 瀏覽次數 1689

在電腦模擬中,被碰撞後的小行星,飛濺四射的碎片最後仍因為核的重力而聚攏。(圖片來源:Charles El Mir/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在電腦模擬中,被碰撞後的小行星,飛濺四射的碎片最後仍因為核的重力而聚攏。(圖片來源:Charles El Mir/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專家推測,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10公里的小行星撞擊地球,造成一個直徑180公里的隕石坑,引起地表生態系的大災難,結果恐龍滅絕、中生代結束。這個假說不只解釋了恐龍滅絕的原因,也引起大眾對於「近地小行星」的憂慮,因而成為好萊塢電影題材。在電影中,解除危機的策略是:以核彈炸碎來襲的小行星。專家幾乎都認為那不切實際,值得考慮的策略是:以某種重物撞擊來襲的小行星,把它撞碎。

 

最近美國霍普金斯大學的一個團隊以電腦模擬這一策略:以一直徑1.21公里的玄武岩,以每秒5公里的速度(時速1萬8,000公里)撞擊一顆直徑25公里的小行星。結果,小行星的核並未因而破碎解散,飛濺四射的碎片最後仍然因為核的重力而聚攏。

 

原來把來襲小行星撞碎的策略基於一個假設:小行星自誕生後就經歷過一連串碰撞,因此內部早已累積了大量裂痕,只待外力衝擊便會四分五裂。或者小行星根本就是一堆以重力維繫的礫石,只要有足夠的外力,便會四面八方各奔前程。可惜專家至今仍然無法判斷小行星的內部結構。霍普金斯團隊的電腦模擬對小行星的內部結構只做了簡略的假定,研究人員只想證明:撞擊方案可能無法解除危機,而且可能引起更嚴重的後果。

 
參考資料:紐約時報網站https://www.nytimes.com/2019/03/08/science/asteroids-nuclear-weapons.html。
資料來源
  • 《科學發展》2019年4月,556期,78~81頁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