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電子文獻資料庫的運用–資訊與文史的邂逅

95/08/07 瀏覽次數 10024
電子文獻資料庫的發展

電腦資料庫系統廣泛應用於日常商務活動中,協助處理企業的大量資料,方便資料搜尋、計算及分析等工作。資料庫的應用也已進入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中,例如網頁、網址及新聞的搜尋,已成為網際網路最常使用的服務之一,協助網友在汪洋大海般的網路上找尋資訊。各地圖書館提供的檢索服務,如圖書資料目錄、論文摘要或全文資料庫等,也已是一般讀者不可缺少的工具。

文史研究人員面對浩瀚的典籍文獻,同樣也面臨巨量資訊的問題。搜尋典籍文獻、爬梳史料是相當繁瑣的工作,即使有經驗的研究人員,也要耗費相當多的時間,然而疏漏仍在所難免。對典故、史蹟有興趣的一般民眾,就更難查證相關文獻記載了,因此往往重複轉述,甚至以訛傳訛,錯失運用典籍文獻的機會及樂趣。

以上這些需求,帶動了電子典籍文獻資料庫的發展。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是目前頗具規模的中文古籍資料庫之一,這一資料庫除了做為學術研究的工具外,也期待能成為網友流連的地方。1999年,該院正式公告免費使用部分資料庫,目前計有二十五史、十三經、臺灣文獻叢刊資料庫(包含臺灣方志)、清代經世文編、文心雕龍、小說戲曲暨其他等。

藉由電子文獻資料庫的運用,有助於了解地方史蹟。這類資料庫在文史研究上的應用,方興未艾。以下舉例說明運用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探查澎湖史蹟的成果。

「與天同功」匾額

澎湖馬公古稱「媽宮」,以港澳邊的「媽祖宮」得名,是全臺最古老的媽祖宮。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沈有容在此諭退荷蘭人,留有「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石碑。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加封媽祖為「天后」,於今稱「天后宮」,現在是一級古蹟。

澎湖天后宮「與天同功」匾額,現掛在正殿神龕上方。澎湖地方文獻歷來相傳,「與天同功」原匾是康熙或乾隆年間御賜,在中法戰爭時佚失,今匾是仿製品。包括《澎湖史話》上集、《澎湖縣誌.文化志》都載有類似說法,但缺乏佐證。澎湖天后宮的相關介紹書籍中,也沿襲這一說法。

以「與天同功」檢索臺灣文獻叢刊資料庫,找到1段,臺灣文獻叢刊(以下簡稱叢刊)第一九三種《清德宗實錄選輯》,選輯(一),光緒七年(頁79-80):

冬十月初三日(壬戌),諭軍機大臣等:……
十五日(甲戌),以神靈顯應,頒臺灣各屬天后廟匾額曰「與天同功」。
 
-以上見《大清德宗景皇帝實錄》卷一百三十八。

以上文獻可證,光緒七年十月十五日,御賜臺灣各屬天后廟「與天同功」匾額。澎湖天后宮的這面匾額,立匾時間也當在這之後。

另外,根據澎湖天后宮三川殿的一對門聯:

聖功與天同四十年前御賜匾文於今尚在
母德堪地配三百載後舊遺廟貌此日重新
 
可證「與天同功」匾額在大正十二年(1923年)改建完成時,已有約40年的歷史。今匾立匾年代可能於光緒七年(1881年)至光緒十四年(1888年)之間。中法戰爭澎湖之役(光緒十一年,1885年)恰發生於此時。今匾之外另有御賜原匾的說法,也非事實。

「功存捍衛」匾額

澎湖有二座城隍廟,首座建於文澳廳署旁,建廟年代不詳。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通判謝維祺另於媽宮澳改建,也就是現在的馬公城隍廟,二廟現在都是三級古蹟。

御賜「功存捍衛」匾額有二面,分別懸掛文澳、馬公二座城隍廟後殿正中,表彰澎湖城隍神於中法戰爭澎湖之役,護佑百姓的靈應事蹟。關於這匾額頒賜的日期,近來研究以羅剛《劉公銘傳年譜初稿》中巡撫劉銘傳的奏摺論定(頁746~747),該摺錄自光緒十二年正月二十七日京報宮門抄,因此認定該日頒匾及賜封號。

以「功存捍衛」檢索臺灣方志資料庫,僅得1段,叢刊第一六四種《澎湖廳志》,卷十一〈舊事,軼事〉(頁383):

光緒十【一】年二月,法夷犯澎。十三日,媽宮百姓扶老攜幼,北走頂山,皆口呼城隍神保佑。時夷砲沿途雨下,顆顆墜地即止,無一炸裂傷人者,亦足異也。及事平,廳主程公據實請大憲,奏明加封,號為靈應侯。御賜「功存捍衛」匾額。程公重新廟宇,為文記之(記載「藝文」)。

另以「澎湖&城隍」為條件,檢索臺灣文獻叢刊資料庫,共得61段,其中2段如下:

叢刊第二二六種《清會典臺灣事例》,事例(二),禮部(下),群祀,直省祭厲壇(頁102):

光緒元年,敕封福建臺灣嘉義縣綏靖城隍之神。
十一年,敕封福建臺灣澎湖靈應城隍之神。
 
- 以上見「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四百四十四 。

叢刊第二七七種《光緒朝東華續錄選輯》,選輯(下),光緒十二年(頁127~128):

光緒十二年丙戌(一八八六)春正月壬寅(初八日),頒給臺灣澎湖城隍神匾額。
 
- 以上見光緒朝《東華續錄》卷七十四(光緒七十四)。

以上文獻可證,光緒十一年(1885年),巡撫劉銘傳即上奏摺,提請敕封澎湖城隍神。光緒十二年(1886年)正月初八日,頒給澎湖城隍神匾額,即「功存捍衛」匾額。

資訊的跨領域應用

運用電子文獻資料庫於地方史蹟研究,甚具發展潛力。不僅對文史研究人員來說是一項利器,對資訊人員來說,可藉此增強對文獻的掌握能力,體會文史工作者運用文獻的情形,對從事數位博物館、數位典藏等工作,也會有所助益。

數位博物館的建置與一般網頁設計不同,它的特點是內容必須達到相關專家、研究人員所認知的深度。資料的正確性要求極高,內容一字一句都須有詳細的考證,這些都是電子文獻資料庫可以發揮的地方。

目前國內古蹟的網頁多以建築型制為主,較少匾額、石碑、對聯的介紹,這些都是見證古蹟歷史的重要環節,而這一方面數位內容的建置,除與文史專家合作外,也有賴於資訊人員自我提升對文獻的研究及運用能力,以利合作的順利進行。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