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退役的福爾摩沙衛星二號 帶我們看見大自然的變遷過程

105/11/23 瀏覽次數 1245
「福爾摩沙衛星二號」由我國國家太空中心規劃之自主擁有的第一枚遙測衛星,於 2004年5月21日成功,在今年六月下旬發生反應輪功能異常,即無法控制拍攝角度的問題,國家太空中心於今(2016)年七月中召開記者會宣佈「福爾摩沙衛星二號」確定除役,福衛二號的黑白影像解析度是2公尺、彩色是8公尺,具備每日再訪的取像能力,對於我們的救災、生態保育、國土規劃、農林漁牧等方面,提供了完整、即時及有效的影像資訊,福衛二號在運轉12年中共拍攝了255萬張遙測照片以及四萬個台灣,近年來全球氣候的異常,福衛二號在許多災害前後監控、生態環境變遷等方面,都有輝煌的成效。

在2009年八八風災時,我們使用福衛二號2009年8月17日影像,進行颱風過後高雄荖濃溪集水區國土變化監測,並利用地理資訊系統(Arc GIS)軟體的編輯模組,進行崩塌區域繪圖與資料統計,經由衛星影像繪圖的結果,估計災後南部山區約有229處新增崩塌區域,也藉由衛星影像瞭解小林村遭土石掩埋情形以及山區堰塞湖情形,讓台灣有關單位可以針對國土進行縝密的評估及政策方向。

福衛二號不但在重大災害發生後提供即時影像,也可以藉由長期的監測,瞭解地景變化,如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近年來因氣候變遷,導致水位下降,揭露出一個巨大淡水湖可能面臨著人類無法想像的命運。藉由大範圍的福衛二號影像,可明顯看出長期乾旱導致湖面上多處生成草原,並有砂石裸露現象。

鄱陽湖長久的嚴重乾旱現象下,許多沉寂水底的景觀逐漸被發掘出來,如明代古橋“千眼橋”,石鐘山溶洞等,相比之下,漁民的捕魚時間縮短了一半,甚至有漁船擱淺在湖底。藉由高解析度福衛二號影像,可清楚看到因湖水乾枯而顯現的明代古橋“千眼橋”,為江西省重點保護文物,修建於明代崇禎年間,總長2930米,被譽為“全國最長的湖中石橋”,橋身全部由花崗石製成,有1100餘個孔。顯露的古石橋讓我們看到了先民的智慧,但同時也反應出鄱陽湖越來越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

在氣候變遷下,溫度逐年提高,世界各地冰川持續消失融化中,冰層變薄且流速加快,其回饋是調整氣象及氣候現象、水資源從新分佈,乃至影響自然災害之產生。我們利用福衛二號的衛星影像,可以分辨出極區冰河的裂隙特徵,全球冰川占地球上所有的水量的97.8%。因此,若全球持續加溫,冰川持續融解,當全球冰川完全融解時,必將是人類面臨空前浩劫之時,應該藉由衛星影像長期監控所提供的數據,提出相關應變措施。

當福衛二號原始的壽命為五年,歷經了12年期間,在2016年7月確定除役後,國家太空中心表示,希望近期能夠將福衛五號升空,以填補福衛二號的缺口,福衛五號為台灣第一個自主發展的遙測衛星,將提供2 米解析度的全色和4米解析度的多波譜彩色影像,如期升空後也將是我國在衛星遙測領域中新的里程。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小王子眼中21世紀的地球」執行團隊撰稿)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