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觀微知著的「粒徑分析」

97/06/11 瀏覽次數 36578
自然界中有各種不同的粒子,依它們的形態和特性,可以區分為氣體、液體和固體。其中,固體的微粒又常稱作粉粒體。此外,在應用時這些粒子經常分散在氣、液或固相中。有些粒子和人類的日常生活有密切的關係,卻很少被人察覺。

在工業上,礦物質顏料會因為粒子的粗細不同而呈現深淺不同的色澤;醫學上,藥物顆粒的大小會影響在人體內的吸收率和藥效發揮的速率;科技上,陶瓷材料的細緻度會影響商品柔韌性和可加工性。如果使用奈米級的鎳粉做為火箭固體燃料的反應觸媒,可以大幅度提高燃料的燃燒效率,並且改善燃燒的穩定性。在公共衛生上,殺蟲劑噴霧藥粒的大小會影響殺蟲效果和空間瀰漫效應。

因此,凡是和粒子有關的產品,像是顏料、塗料、殺蟲劑、乳膠、懸浮液、化妝品、藥物、水泥、陶瓷、金屬等的生產業者,都需要測定粒子的大小,以管制產品的品質。近年來對粉粒體的要求,製造粒子的大小又向上提升到奈米的層次,因此粒徑的測定方法和技術不僅是顆粒研究領域的重點之一,也是一個研究的主軸。

量測方法的演進

量測顆粒大小和它們的空間分布的儀器相當多,不同種類粒子適用的檢測方法也有所不同。每一種儀器都有各自的理論依據、優缺點和適用的量測範圍。從早年用的篩網分類,隨後的顯微鏡觀察法,到最近的雷射光阻斷法,在這些檢測方法中,應用的原理包括沉降、遮光、電感帶、靜(動)態光散射、離心沉降、聲波衰退、水力層析等。這些儀器主要是分析粉粒體的表面形態,如大小、形狀等。以下,簡單介紹幾種常用在粉粒體粒徑量測上的方法。

篩分(析)法 篩分法是古老且傳統的顆粒大小分析方法。它的步驟相當簡單,也容易操作。操作時,只要把篩網依網目的大小,由大至小向下堆疊。把粉粒體置放在最上層的篩網上,經過適度地振盪後,各個粉粒體會依照顆粒大小留置在不同網目的篩網上,便可以得到粒徑大小的分布。通常,篩分法最小可以量測到 50 微米。在測量泥沙或地層中礫砂的大小分布時,經常使用到這個方法。另外,在國內,篩分法常常用來檢測小麥、麵粉等穀類食品的細度,以進行分級。

沉降法 在七、八○年代,沉降法是較常使用的粒徑分析方法。測量的原理是依照粒子的密度和在液體中的沉降速率,來測定粉粒體顆粒的大小。它的原理簡單、操作容易,不僅能測定粒子的大小,還可以分析粒徑的分布情形。但是,經常假設受測粒子是球形,而且必須能夠均勻分散但又不溶於媒介的液體中。在工業上,這方法較常用在檢測水泥的細緻度。

另外,利用光做為量測粒子大小工具的許多方法,也相當地普遍。所用的光包含可見光(波長介於 380 和 750 奈米之間)、雷射光、X光,甚至中子射線等。以下,就簡單介紹用光來量測微粒粒徑的幾種方法。

顯微鏡量測法 利用顯微鏡把粉粒體影像放大,不僅可以直接量測粉粒體的粒徑,還可以看見粉粒體的形狀。如果使用光學顯微鏡,待量測粉粒體的大小通常只能小到 1 微米。另外,如果待測粒子的大小只有數奈米,電子顯微鏡可能是唯一可以直接「見到」它們的方法。量測時,需要逐一地測量單一顆粒的粒徑,再加以彙整及統計分析。因此這個方法不但耗費大量的時間和人力,也容易受人為因素的影響,較不適用在工業產品的品質檢測上。

光繞射法 光繞射法是利用繞射原理,以雷射光或X光照射粉粒體表面,因為光的繞射現象,在某些特定反射光的角度,繞射光波的強度會比較強。光繞射儀量測繞射角,再把數據資料加以統計分析,就可以估算出粉粒體粒徑大小和分布特性。通常,光繞射儀只量測非常小的繞射角,粒子的粒徑約略和繞射角成反比,和入射光波長成正比,量測的範圍在數百奈米到一千微米之間。

這個方法僅能測得粉粒體的平均粒徑,無法測得粒徑的分布,所得到的粒徑資料有限、準確度差,而且儀器價格昂貴。因此,光繞射儀並不是粒徑測量的主要工具。

光散射法 光散射儀使用單一波長的雷射光、X光或中子射線照射在分散在液相中的待測粒子表面,量測在幾個反射角的反射光強度,或者固定在某一個角度量測反射光強度的衰變情形,再配合理論分析模式,便可以得到粒子的平均大小及分布。

除了量測粒子粒徑的大小及分布以外,光散射儀也可以得到粒子的形狀、擴散係數、甚至細微的結構等訊息。結合粒子影像測速,光散射儀甚至還可以量測粒子表面的界面電位(zeta potential)。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要量測數百奈米以下的固態或液態的粒子,到目前為止,光散射儀是主要、也可能是最好的選擇。

新科技

為了精益求精,避免前述各種量測方法的缺點,德國在 2003 年研發出新型的粒徑分析儀。它利用閃光燈中的特殊雷射光束,以背光脈衝投影的方式拍攝粒子,透過影像技術(背光處理)快速取得的動態影像,而且不受粒子重疊的影響。

利用這個方法,可以看清粒子的大小和形狀,由於不需要破壞物體的材質,就可以測得粒子大小、空間位置、形狀和分布情形,並且透過焦點面的位置,由影像系統軟體可以分析出噴霧粒子的體積,因此可應用在分散於空氣中的固態或液態粒子的粒徑分析。它最小可以量測到粒徑5微米的粒子。

若搭配數位相機影像擷取的處理程式,把選取的影像以不同色層的灰度,經過影像程式處理後,增強影像的對比來凸顯形影,再經過統計、分析就可以得到量測的粒子數目,和粒子分布的特性分析資料,以及表示粒徑分布情形的點狀分布圖和曲線柱狀圖。如此一來,不僅能快速、準確地描述粒子的特性,還提供資料輸出功能,並可操控各式各樣的配合裝置,例如步進馬達、攝譜儀、光譜量測儀、雷射等,來評估各種影像。

未來發展

美國、德國、日本等先進國家,多方地運用粒徑分析儀,使得噴霧粒徑的分析和研究也更加精進。這些年來,國內經常有各種動植物的傳染病疫情發生,且常可以歸究於緊急噴藥的噴灑技術不當。像是登革熱疫情發生時,往往發現無法有效地撲滅病媒蚊,主要的原因除了一部分的病媒蚊對噴灑的藥物有抗藥性以外,往往都是因為噴藥的技術不當。

為了能更透徹地了解施藥量和施藥濃度、藥劑顆粒大小和藥液沉積分布與殺蚊效果的關係,尋求最適合登革熱防治所需的噴霧機具和藥劑的噴灑組合,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嘗試以粒徑分析儀進行各種噴霧組合的粒徑測定。而且為配合現場實際防治情形,另外加裝三維軌道,使分析儀能在空間內任意移動,以方便測試和分析藥霧顆粒在空間中變化的情形。實驗的結果初步證實,噴灑流量、速度、距離、角度等都會影響噴霧粒徑的大小和分布。

根據這些結果,衛生署修正登革熱防治工作手冊,規範各型噴霧機應定期檢測它的噴霧粒徑,以維持噴灑品質,增加撲滅病媒蚊的效果。未來將再加裝雙脈衝雷射和雙框攝影機的組合,以提升到奈米級的微粒子影像測速(microscale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Micro-PIV)層次,並研究各粒子飄浮和沉降速率,了解微細藥粒的擴散和沉降效應,藉以規範民眾安全返家入內的時限,維護人民身體健康。

在 21 世紀,奈米科技正在創造新一波的技術革命和產業。未來奈米科技產生的新材料、新特性和衍生的新裝置、新應用,以及建立的精確量測技術的影響,將遍及儲能、光電、電腦、記錄媒體、機械工具、醫學醫藥、公共衛生、基因工程、環境資源、化學工業等有關的產業。

在這些應用中,材料的尺度是相當重要的一項因素,會影響到這些應用的成功。然而奈米級的微粒對人體及環境也可能帶來程度不一的危害,例如長期暴露在滿布奈米顆粒的空氣中,這些吸入的奈米顆粒累積在肺部,會不會造成類似「矽肺症」的症狀呢?這些粒子的高反應表面會不會使人體產生基因突變的可能呢?

雖然,目前科學家及工程師嘗試在以這些奈米粒子設計各種新穎的產品時,能避免可能的生物危害性。不過,最重要的,還是要知道這些奈米粒子的大小分布。因此可預期的,奈米級的微粒子粒徑分析會在新科學領域中大放異彩。

深度閱讀
  1. 顏發廣、梁高健(民 90)影響殺蟲氣霧劑生物藥效的因素,氣霧劑通訊3,9-14。
  2. Alan Rawle(2005)Basic Principles of particle size analysis. Malvern Instruments Limited, 1-8.
  3. Paul Kippzx and John Fracassi (2005)Particle size characterization in nasal sprays and aerosols. LabPlus international, February/March, 1-2.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