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蜘蛛絲和蠶絲合體的醫療新應用
105/09/02
瀏覽次數
6328
賴婉婷
|
國立臺灣博物館研究組
歐陽盛芝
|
國立臺灣博物館
李冬齡
|
美國馬里蘭大學植物學研究所
科學家致力發展以蠶繭與蜘蛛絲所合成的人造蛛蠶絲(Spidrex)和絲纖維蛋白(FibroFix),很快將可能徹底改革醫療應用,並促進可觀的生技醫藥產業。
英國牛津大學的動物學教授弗里茨•沃華夫(Fritz Vollrath)致力於蜘蛛的研究和應用,其中一項研究是將野蠶的蠶絲溶解,去除其中對人體有毒的膠質之後,再與蜘蛛的蜘蛛絲蛋白重組為人造的蛛蠶絲,其胺基酸序列和力學性質(mechanical property)均類似蜘蛛絲,且其中的絲蛋白(silk proteins)很容易被人體吸收,不會引起免疫反應,製成的縫線在兩年之內就能完成生物分解過程,並可調整為數週到半年等不同速率,因此手術後無需再回診拆線。未來可以進一步發展用於人工皮膚、血管、肌腱,和受損神經細胞的再生,甚至用來刺激新軟骨以癒合受損的組織,終極目標將可協助修復脊髓。
沃華夫教授發現蜘蛛網的研究一直未受重視,但是以人類的角度來看,蜘蛛每晚可創造一種比人類頭髮細10倍的建築材料,並能製造大如足球場、且強度足以「捕捉」整架飛機的蜘蛛網,並有獨特的能力回收牠們的網,再織網時會吃掉稍早織的網,轉換聚合物(polymer)回復成原始的胺基酸(amino acids)成分。他的研究發現蜘蛛絲的分子直徑能小到20奈米,從液態轉換成固態只須耗費極少的能量,低於任何人造合成聚合物(即人造纖維)所需的一千倍能量。
蜘蛛絲在很多古老的傳統中就被用來治療傷口,人類利用蜘蛛網的殺菌物質來抑制傷口的細菌和真菌感染,其微細蛋白絲能促進凝血和阻止出血。但是蜘蛛是肉食性昆蟲,必須結網捕食,密集飼養時彼此會自相殘殺,導致人類無法大規模進行人工飼養,另一方面收集蜘蛛絲時必須先將蜘蛛麻醉和固定,每隻蜘蛛一次卻只能抽取一根絲,成本上不合乎效益,因此科學家開始研發以人工合成方式製作人造蜘蛛絲。由於無法合成天然的絲蛋白,且大量飼育蠶蛾並將蠶絲製成商品早已成功,因此利用蠶絲取得足夠的絲蛋白原料,再結合蜘蛛絲的特性就可解決此問題。而高品質蠶繭一公斤市值約5美元,一公斤的絲線約60到70美元,如果把蠶絲轉作醫學用途,產值將可躍升超過百萬美元。
科學家運用絲蛋白能夠進入人體且不會引起太大副作用的特性,藉著液化這種蛋白質轉化為膠狀物,再塑成稱為「絲鞘」(Neurotex)的薄型空心圓柱管作為導管,能當成模具用於受損神經,類似以石膏保持斷骨伸直的治療方式。因為當神經被切斷後將損失約一公分,再生時需要形成稱為「軸突」(axons)的新細胞,絲鞘可以「誘騙」軸突順著此導管,讓神經呈一直線地再生,同時周圍的細胞、血管和組織也能透過具滲透性的絲薄膜餵養神經,當再生作用完成,絲鞘就會分解和消失。這種絲導管也能應用在治療坐骨神經等較大的神經損傷,絲鞘能夠讓外科醫生在緊急狀況時,使用任意長度進行手術治療。
蛛蠶絲也能製造為人工血管(SpiderGraft),並且具有極佳的抗凝血性,植入人體時的血液滲漏比目前使用的人工血管要少,更接近人體血管的力學性質,預期將可節省至少1.5億美元的洗腎費用。特別是尿毒症病人需要進行血液透析治療,理想的血管通路才能讓血液流出到迴路管及人工腎臟,經擴散及脫水之血液再流回體內,達到降低血中毒素及減少水腫的療效。但許多病人必須使用人工血管,目前市面產品效率不佳,且植入人體後每年需要兩次維護才能維持正常功能,兩年後就需要更新,蛛蠶絲將可成為更經濟有效的解決方案。
蛛蠶絲也已發展出新型的絲薄膜(SpinTec)技術,將可製成新的紗布傷口敷料(繃帶),外型如同透明的食物保鮮膜,含有的化學藥物可置於傷口長達6天不必拆換,有利於無縫且長效性的治療,同時解決目前開放性傷口需要以塗滿藥物的無機紗布墊處理,而且必須每天更換的問題,減少每一次換藥可能增加外來微生物感染的危險性。
而從家蠶(
Bombyx mori
)蠶絲中萃取一種具長鏈結構性的蛋白質,可讓絲纖維具有較大強度和彈性,經與蜘蛛絲的絲蛋白重組後可型塑製成稱為FibroFix多孔性水凝膠的絲纖維蛋白質(fibroin protein),類似於人類形成軟骨的膠原蛋白和纖維粘連蛋白(fibronectin),它能夠模擬蜘蛛結網時紡織絲蛋白的方式作為支架供再生組織生長,這種材質不但保有蜘蛛絲的強韌特性,並且強度更大更有彈性,經試驗證明能承載重量且具生物相容性,可用於置換人體容易磨損的膝蓋半月板(muniscus)。通常病人被切除半月板後,膝蓋就喪失緩衝作用,導致骨頭易碎與疼痛,必須等待植入人工膝蓋,目前多以屍體的組織置換,未來以此新技術將可大量複製,並經得起長達一生的損耗,日後還能運用於髖骨、顏面骨及顱骨等重建手術。(以上新聞編譯自2016年5月4日發行之The Optimist magazine雜誌)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向大自然借鏡:生物行為的科學解密」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歐陽盛芝/國立臺灣博物館
審校:歐陽盛芝/國立臺灣博物館
血液透析(11)
推薦文章
114/01/02
陽光其實不「陽光」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4/01/06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什麼?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10/23
AI 助陣臺語教學:TAIDE 機器人如何提升學習成效
陳彥諺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2/31
AI 加短影音,讓科學傳播更廣
曹盛威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