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殺蟲劑的生態衝擊

103/09/04 瀏覽次數 9016
歐盟執委會去(2013)年針對3種「新類菸鹼類殺蟲劑」(neonicotinoids;又譯新類尼古丁殺蟲劑)發出兩年禁令。那些殺蟲劑都是廣泛使用的農藥。大約在西元兩千年之前,法國的養蜂人家注意到他們的蜂群遭到池魚之殃。接著世界各地發生了「蜂群衰竭失調」(colony collapse disorder, CCD),大量蜂箱成為空巢,近百種農作物陷入授粉危機。專家懷疑禍首之一便是新類菸鹼類殺蟲劑,禁令包括3種:芬普尼(Fipronil,C12H4Cl2F6N4OS)、亞滅培(acetamiprid,C10H11ClN4)、益達胺(imidacloprid,C9H10ClN5O2)。

不過,也有人懷疑這類殺蟲劑的生態衝擊並不止於蜜蜂,還波及脊椎動物。7月中,一個荷蘭研究團隊提出了堅實的證據,指出環境中的益達胺殘留量與當地鳥群的消長有關。他們蒐集的資料包括15種燕雀目留鳥在2003~2010年中的數量變化,分析結果顯示:益達胺殘留量越高的地方,鳥兒數量減少得越快速。而且這種變化模式始於1990年代中─荷蘭農人開始使用益達胺。

新類菸鹼類殺蟲劑是神經毒素,對昆蟲毒性特別強,對鳥兒沒多大毒性,因此這個結果不可能是殺蟲劑直接造成的。研究主持人認為,鳥兒是間接受害者,直接受害的是昆蟲。而昆蟲是鳥兒的主食,鳥兒數量減少,是因為牠們的食物減少了。

參考資料
  1. Goulson, D. (2014) Pesticides linked to bird declines. Nature, 511, 295-296.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