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鑑識科學的展望

102/10/29 瀏覽次數 9093

由於CSI(犯罪現場調查)之類的電視影集非常流行,許多人因而接觸到鑑識科學,並發生興趣。在美國,大學裡選修鑑識科學課程的人大增,甚至有些高中都開設了大學承認學分的課。

於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組成了專家委員會,對美國的刑事鑑識實驗室與鑑識科學的現況做了評估,報告(《加強美國的鑑識科學》(Strengthening Forensic Science in the United States)2月就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出版社的網頁上公布了,紙本即將上市。《紐約時報》科學版5月12日還製作了一個專題報導。

根據這份專家報告,美國的刑事鑑識實驗室的迫切問題是資源不足、工作堆積如山,沒有建立工作人員的證照制度,整個領域缺乏管理與監察。更嚴重的問題是:鑑識科學的許多技術,包括指紋分析、齒痕分析、彈頭痕跡分析等,缺乏堅實的客觀證據;也就是說,沒有扎實的科學基礎。只有DNA技術例外,因為DNA科學已是成熟的科學。

對於指紋分析技術的批評,可能最另人驚訝。事實上,在犯罪現場採集到的指紋大多是不經意留下的,而不是刻意留下的,因此有的殘缺,有的扭曲變形。此外,物質的材質也會影響留下的是什麼樣的指紋,以及採取指紋的可能。這些因素都造成辨識指紋的不確定性。對種種不確定因素都有深入理解,才能比較接近真實地詮釋採取到的指紋。電影、電視上的刑案專家總能採到完整清晰的指紋,甚至用電腦輕易地分析殘缺、變形的指紋,純屬神話。

更糟的是,連鑑識專家都可能會說出不見得確實的斷言。例如有人認為「血指紋」是最堅實的「物證」。未必,因為有可能是先有指紋,再有血跡。再舉一例,影視與小說都讓我們相信,槍膛的來福線能在彈頭上留下如同指紋一樣的痕跡。然而,槍膛的來福線會磨損,擊發第1發槍彈與第100發槍彈,彈頭上的磨痕必然有異。即使是李昌鈺寫的通俗書,都有專家質疑的地方。整體而言,鑑識科學還沒有達到DNA科學的境界。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