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透視失眠

98/07/06 瀏覽次數 3296

失眠是一種常見的睡眠困擾,擁有非常古老的歷史,從許多詩詞中可略窺一二:

 

  愁多知夜長,仰觀眾星列;

  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

  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現代生活型態似乎讓失眠更易發生,但科技進步也讓科學家對這神秘領域有更多的了解。失眠的神祕在於睡眠時並沒有外顯行為可觀察,一直到 80 年前腦波研究發展之後,才為睡眠的研究打開一扇窗戶,學者逐漸了解影響睡眠的因素。

 

政治大學心理系楊建銘教授是國內研究睡眠的專家,他具有臨床心理學與神經認知科學的背景,得以用神經認知科學的方法探討臨床失眠患者面臨的困擾,並發展出幫助病人解決睡眠問題的方法。

 

從神經生理的系統來看影響睡眠的主要因素有三。一是恆定系統,這是欲使一個人的睡眠量維持穩定的機制。由於睡眠有保持恆定的傾向,因此白天睡太多晚上就容易睡不著,萬一睡眠被剝奪則會希望補眠。其次是生理時鐘,大部分的生物會有固定的 24 小時醒睡周期,如果能順著這個生理機制作息,睡眠會比較穩定。第三則是警醒系統,這是負責在睡眠狀況下察覺周遭危險而喚醒人的系統。這項系統有其演化上的意義,且其作用一定要大於睡眠的作用,否則生物很容易在睡眠中遭遇危險而受傷害。

 

楊教授在上述理論架構下設計研究,他認為失眠的人不見得是睡眠系統出問題,有可能是警醒系統過度激發、過度旺盛,因而干擾睡眠。過去就有研究者發現測量失眠者的腦波,以為患者進入睡眠的狀態,事後詢問卻發現受測者還清醒。因此楊教授認為睡眠不是一個總開關控制整個大腦,而是由不同部位負責不同的功能。已往以為人已經睡著,其實僅代表部分功能進入休眠,有些地方仍在活動,或許就是警醒系統的過度激發,但是傳統實驗方式無法確認。

 

楊教授採用認知神經科學的一項技術–事件相關電位(event related potential, ERP),這也是腦波的一種,但一般腦波是顯示腦部的活動狀態,ERP 則顯示與事件相關的腦部活動。如果在背景中給予一個聲音刺激,大腦就會去處理因而產生腦波變化,但是這變異比背景腦波的變化量還小。但若給予多次刺激疊加起來再求平均,背景的隨機變化平均會抵銷為 0,而 ERP 的型態平均後就凸顯出來,因此成為研究睡眠問題的利器。

 

楊教授以此觀察睡眠時的 ERP 型態,發現睡眠後聽到聲音,大腦會產生幾個阻擋外界干擾的波。當人越熟睡時,這種波會越強,以讓人維持睡眠而不去理會外在訊息。當然也有某些波在睡眠時強度會降低,這應該就是在處理外在刺激的作用,睡眠時便進入休眠狀態。

 

至於失眠患者進入睡眠時,其抑制訊息處理的腦波強度比較低,處理刺激的腦波則比較高,也就是他無法像一般人那麼強地去阻擋外界的刺激,而會注意到外在刺激。因此楊教授找到一個方法,可以分析出哪些腦波屬於處理訊息的作用,哪些腦波屬於抑制處理訊息的作用,也肯定了前述的睡眠認知理論。楊教授未來的研究打算在睡前給予些壓力,藉以觀察抑制訊息處理的腦波是否會降低,以探討睡眠前的壓力控制應該到甚麼樣的程度,才能幫助患者避免失眠。

 

對睡眠有了更清楚的認識,楊教授認為治療失眠不見得該給安眠藥,而可以考慮針對警醒系統過度激發或過度亢奮,給予放鬆訓練與特殊的行為方法。另外,睡眠習慣應保持規律性,白天多從事消耗體力與腦力的活動,中午過後就避免飲用含咖啡因的飲料,睡前也不要思考讓自己煩惱、焦慮的事情,切莫讓失眠成為自己另一個壓力來源。

 

回頭看看一開始提到的詩詞,很多人或許早就可以體會引起那些作者失眠的原因,但是我們顯然比古人幸運,能有許多方法協助避免失眠的困擾。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