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地震預報錯誤,你生氣嗎?
101/11/15
瀏覽次數
17098
陳慈忻
|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所
台灣地震預警技術的起源要從1986年說起。那年,花蓮東方海底發生芮氏規模6.8的強烈災害地震,雖說震央是在花蓮地區,但是災情最嚴重的地方卻在距離花蓮120公里外的台北地區。
科學家知道,地震發生時所釋放的波動包括波速較快的P波和破壞力較強的S波,由於兩者的快慢有別,先抵達測站的P波正好可以做為地震預警的依據。在1968年的花蓮地震中,台北距離震央夠遠,伴隨強烈震動的S波在地震發生後30秒才抵達台北地區,警示了地震預警技術在台灣發展的可行性。
這短短的數十秒來的及防止地震帶來的災害嗎?在美國、墨西哥、日本多國的經驗中,數十秒的時間在預警系統完備的狀況下,能提示火車減速停止,避免脫軌造成的傷亡;將電梯停到最近的一層樓並敞開電梯門;停止重要工業廠房的機具運行,降低地震後須付出的鉅額成本;甚至可以發出簡訊,提示民眾儘速尋找合適的避難地點,在日本的311大地震中,他們做到了。
你也許會想,這麼重要的科技發展,隨著地震測站設立更多,就能夠有更快速的地震預警吧?事實上,這正是地震預警技術的瓶頸。
為了在有限時間裡達到最充分的預警效果,科學家一方面需要努力縮減運算的時間,另一方面也要同時分析來自不同測站監測到的P波,才能提升運算結果的準確度。儘管研發監測、運算技術,可以達到進步效果,但資料的準確度與節省時間始終是衝突的,運算越多測站的資料交互比對就越準確,但運算時間也越長;要是為了迅速判斷而減少運算的資料,誤判的可能性便會增大。
如果你是專家,你會選擇只發布最肯定的預警,但須面臨漏報重大地震的風險;還是發布所有具可能性的地震預警,萬一有感地震沒有真的發生,硬著頭皮面對社會的輿論壓力?
讓我們看看上個月義大利沸沸揚揚的新聞吧,2009年義大利的拉奎拉大地震前,七名科學家誤判不會發生嚴重的地震,甚至聲明「民眾可以安然地在家喝紅酒」,而今兩年過去了,法院作出判決,認為七名科學家的疏失為「過失殺人」。
反觀台灣,我們因為氣象局發布颱風警報,卻沒有真的發生豪大雨而抱怨,就連縣市政府誤放的「颱風假」,也是社會的批評焦點。如果我們了解當前科技的侷限,所有的防範都是希望將傷害降到最低,就需要在災難之前做好防災演練,知道預警發生時應當如何進行避難措施,要是預警後災難沒有發生,不也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嗎?(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重大天然災害之防救災科普知識教育推廣」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
:鄭國威|元智大學資訊社會所
資料來源
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 林挺立博士、吳逸民教授,地震預警技術之發展。
地震(132)
防災(74)
科發月刊(5210)
推薦文章
113/08/28
SRF 是環境殺手?還是減碳小幫手?
陳彥諺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6/28
做 3D 晶片就像蓋摩天大樓?如何在有限空間內讓 AI 晶片更強大?——專訪陽明交通大學光電工程系劉柏村教授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7/31
從老舊門鉸鏈到年輕膝蓋,自體幹細胞治療讓人重返跑跳的日子
艾登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5/29
稻田是濕地,居民是生態社區衛兵,從社區生態旅遊一探社區生態保育與「根經濟」!
郭羽漫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