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有關遠洋航海的一個重要問題,即船長在海洋中無法精確斷定船隻所在的經度(註3),法國人皮里(Soeur de St Pierre)宣稱他有解決的方案。皮里認為可以利用眾多的恆星為參考,觀察月亮在恆星間的精準位置,便能知道船隻所在的經度。由於月球距離地球很近,平均距離約為三十八萬公里,如果在不同地點的人都在同一個時間觀察月亮,會發現月球背景的恆星位置會有一點不一樣,便可以用來推算觀測地點的經度。
到了十九世紀,德國波昂天文臺在臺長阿格藍德(Friedrich Wilhelm August Argelander, 1799-1875)的帶領下,用口徑約7.5公分的天文望遠鏡,一顆一顆觀測通過當地子午線的星星,一一標記它們的位置與星等。從一八五二年到一八五九年花了七年的時間,測量亮度比9.5星等亮的恆星,共記錄了約三十二萬四千顆恆星的位置與亮度。整個結果在一八六三年發表,稱為波昂星表(Bonner Durchmusterung,簡稱BD星表)與BD星圖。直到今天,這39幅BD星圖仍然被天文學家廣泛使用著。
由於電腦的性能,星圖星表已經成為一體的兩面,只要有星表,便能以電子星圖呈現,而且隨時可以增減。星圖星表中的恆星數量已經以「數億」為單位,容量之大(即使用DVD光碟也需要許多片才能完全儲存)早已超過一般需求。目前市面常用的電子星圖,例如 The Sky、Guide、Starry Night……仍以第一代《導引星表》、《依巴羅斯星表》與《第谷星表》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