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橘子汽水含苯易致癌?

102/07/29 瀏覽次數 6616
3月3日,東森電視臺在新聞中報導「橘子汽水含苯易致癌」,而這個消息來自英國《倫敦時報》(舊譯《泰晤士報》)3月2日發布的新聞。

《倫敦時報》根據未透露來源的資料指出:最近有人檢測了230種在英、法兩國銷售的「軟性飲料」(不含酒精的飲料),發現有些飲料中苯含量非常高。根據英國飲用水標準,苯的容許量不得超過十億分之一,可是有些飲料的苯含量,高達十億分之八。由於苯是致癌物質,與白血病等有關聯,這個消息立即引起消費者保護團體的不安。

於是英國食品標準局的官員出面指出,飲料中的苯含量即使高達飲用水容許量的8倍,都沒有立即的健康風險,不過,政府會要求英國飲料工業進行調查。《倫敦時報》3月3日接著報導,「英國食品標準局在3月2日晚上緊急下令檢測市面軟性飲料中的苯含量」,這要花一個月的時間,目前仍不知英國食品標準局會選擇哪些品牌的飲料檢測。

早在1990年代初就有人發現,軟性飲料中的苯,可能是飲料中的添加物苯甲酸鈉(廣泛使用的合法防腐劑)與維生素C(抗氧化劑)起化學反應的產物。1993年,美國的食品化學家發表正式報告,指出苯甲酸鈉與維生素C在飲料中,會分別因為飲料的特殊環境而變化,生成的化學物質再互相作用,最後形成苯。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在1990年代初,處理過飲料遭到苯污染的問題,那是飲料的生產線出了問題。至於飲料因成分互相作用而出現致癌物質苯,一方面檢測沒有重大發現,另一方面,FDA與飲料業者達成協議,由業者研發新配方,並保證分享資訊,此後一直相安無事。

因此,「苯甲酸鈉與維生素C會互相反應,並形成致癌物質苯」,並不是一加一等於二的問題,它涉及飲料配方,也與飲料出廠後的運送、保存狀況有關。例如化學家發現,飲料中苯甲酸鈉與維生素C的含量,會影響兩者相互反應的機率,糖會干擾這種反應(換言之,低糖飲料中更容易發生),而光與熱都會引發或加速化學反應,冷藏則抑制反應。

英國食品標準局已下令檢測市場上的軟性飲料,只實事求是地檢測飲料中的苯含量而已,政府官員並沒有警告消費者「飲料中只要含有苯甲酸鈉與維生素C就不安全」。

其實,飲用水與飲料的安全標準往往不一樣,這是常識,因為絕大多數人每天都以飲用水補充水分,而不是飲料。例如根據我國包裝飲用水及盛裝飲用水的衛生標準,砷的最大容許量是十億分之十,而飲料類的最大容許量,高達飲用水的20倍(十億分之兩百)。至於苯的容許量,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準則,軟性飲料是十億分之十,「高達」英國飲用水標準的10倍、美國環保署飲用水標準的2倍。而《倫敦時報》報導的檢測結果,不僅來源不明,而且230種受檢飲料都沒有超過WHO頒布的標準。

最發人深省的,是《倫敦時報》在3月3日的報導中明確指出:為軟性飲料規定苯的最大容許量,非常棘手,部分原因是空氣中也有苯,大多數人平均每天吸入220微克。

我們還是換算一下,讓這個數字具體些。一瓶兩公升的橘子汽水,要是遵照WHO的準則,含有十億分之十的苯,那麼喝完這瓶橘子汽水,也不過攝取了20微克的苯。(按:1微克等於1公克的百萬分之一,或1毫克的千分之一。)

微量化學物在人體內的作用,是個非常困難的科學問題,因為微量物質往往必須在體內長期累積,才會產生可以檢驗的效果。而要找出長期累積的效果,就必須長期觀察。可是對人做長期觀察,非常困難。因此,我們現在對於許多微量化學物在體內的長期影響,只能依賴不充分的資訊,難怪許多「保健常識」禁不起實證研究的檢驗。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