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蛇毒大師李鎮源院士

92/01/17 瀏覽次數 8737
成長與求學

李鎮源院士於一九一五年十二月四日出生在高雄縣橋子頭,十歲時父親即已過世,由母親莊絮女士獨力撫養成人,中學就讀當時的臺南二中(現在的臺南一中),後來因成績優異而被保送至臺北高等學校。從該校畢業時,適逢臺北帝國大學(臺灣大學前身)醫學部成立,在經過激烈的競爭之後,被錄取成為該校首屆的學生。

因創辦人三田定則部長十分重視學校的師資水準,當時除了杜聰明教授是唯一的臺籍教授外,其餘被延聘至該校任教的老師均為日本各大學優秀的教授。此外,三田部長亦十分重視學生的研究,故大部分的學生在暑假期間,均會參與學校實驗室的研究工作。李院士發表的第一篇學術論文「胎兒骨骼生長過程研究」,即是第一年暑假在實驗室所完成的研究成果。二年級時在修讀過杜聰明教授的藥理學之後,李院士就未曾間斷地持續參與各項藥理學的討論會和實驗,從此之後就和基礎醫學結下了不解之緣。

典型的本土科學家

李鎮源院士治學嚴謹,實事求是,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在實驗過程中如有疑問,必定追根究柢,設法找出答案,充分具備科學家創新及研究的精神。從臺北帝大醫學部畢業後,李院士即在藥理學科擔任杜聰明教授的助手,並接受杜教授的指導,他的博士論文是有關蛇毒的研究。

臺灣的毒蛇依毒性作用可分成神經毒(主要是溝牙科如雨傘節、眼鏡蛇等及海蛇科的蛇毒)和出血毒(蝮蛇科的鎖鏈蛇及響尾蛇科的百步蛇和龜殼花等)兩大類,兩者的毒理作用有許多的不同。

當時日本學者在臺灣已進行許多蛇毒的研究,他們認為印度產的鎖鏈蛇蛇毒有出血作用,而臺灣產的鎖鏈蛇蛇毒不具有出血作用,因此應該是一種神經毒。杜聰明教授要他進一步研究臺灣的鎖鏈蛇蛇毒,於是他用兔子、天竺鼠進行動物試驗,最後以「鎖鏈蛇蛇毒的毒物學研究」揭開鎖鏈蛇蛇毒中毒致死的原因,並於一九四五年獲得帝大醫學博士學位。

該項研究主要是將取出的鎖鏈蛇蛇毒注入動物體後,發現動物的心臟會停止跳動,但若將毒液注入血管,則動物死得更快,在一、二分鐘後就會死亡。為什麼從血管注入,動物會死得更快?是不是有什麼成分會讓血液在血管中凝固而造成死亡?在經過解剖之後,李院士發現靜脈內有凝血,為了進一步了解是因為血管內血液凝固致死?或者是死後血液才凝固?於是李院士預先注入一種抗血液凝固的藥劑heparin,再注射達到致死量的毒液,結果發現實驗動物並不會死亡;如果將毒液量增加十倍,動物也不會馬上死亡,要二、三小時後才死亡。

後來證實這種蛇的毒有兩個主要成分,一個會讓血液凝固,結果被咬的人會產生血栓,另一個成分則是會造成血管擴張,被咬的人血壓會下降,因前者發生速度較快是主要的致死原因。此外,百步蛇蛇毒也會使血液不凝固,因此若先注射未達到致死量的百步蛇毒液,再注入鎖鏈蛇蛇毒,證明也不會致死。但是為何在二、三小時後會致死?則是因為含有另一種抗熱性的「酵素」產生血壓下降的結果。

除了出血性蛇毒的研究外,李鎮源院士後來亦對神經蛇毒的毒理作用產生興趣,研究的範疇逐漸延伸至神經毒方面。根據文獻紀載,如果一般人被雨傘節咬到,會出現呼吸停止的症狀,為了證實是否是因為這種毒會使中樞神經麻痺而造成呼吸麻痺,他主動去找臺大生理學科的彭明聰教授共同合作,利用電氣生理學的技術,記錄動物橫膈膜神經的活性及橫膈膜肌的動作電位。結果發現動物在注射了雨傘節的蛇毒之後,其橫膈膜神經活性仍然存在,但橫膈膜肌的動作電位會先消失,顯示蛇毒的作用是使神經末梢的肌肉麻痺,而非使中樞神經麻痺。

成功致勝的要件

李鎮源院士研究成果豐碩,學術成就卓著,探究得以成功致勝的原因,主要歸因於一貫的堅持和執著,及永不妥協的研究態度;在實驗過程中如有疑問,必定設法找出答案。另一重要因素是能慎選研究題目;當初會選擇雨傘節是因為雨傘節分泌的神經毒素比較安定,在純化的過程中不會破壞掉,有利於實驗的進行。李院士常說研究題目的選擇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選對題目,就無法做出好的結果。此外,李院士最大的優點是從不畫地自限,尊重專業並善於利用他人的知識與經驗,結合研究團隊的力量,共同分工,彼此合作,是他成功致勝的另一項重要因素。

學術榮譽及成就

李鎮源院士的毒蛇研究,有許多重要的發現及貢獻,對日後從事醫學研究者有相當深遠的影響:(一)以電泳法分離出三種雨傘節神經毒素α、β及γ-Bungarotoxin,其關於神經傳遞作用及接受體分子構造的研究,為神經生物學的一大突破;(二)發表〈蛇毒毒素的化學與藥理〉論文,「毒素可以做為研究接受體」是最常被學者引用的觀念;(三)推翻「神經性蛇毒致死機轉在於使中樞神經麻痺」的說法;(四)與法國巴斯德研究所姜吉爾證明「乙醯膽鹼接受體和乙醯膽鹼分解酵素並非是同一個分子」。

由於學術上卓越的研究成就及表現,李鎮源院士因而贏得國內、外多許重要的獎項和榮譽。例如榮獲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研究講座教授」、教育部「醫科學術獎」、聯合醫學基金會第一屆「醫學貢獻獎」、行政院七十五年度傑出「科技人才獎」、及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等殊榮。一九七六年應邀擔任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Fogarty國際中心訪問學人,並榮獲國際毒素研究的最高榮譽–雷迪獎(Redi Award),次年並獲頒為美國藥理學會榮譽會員,是少數非美國人的會員,聲名蜚揚國際。

一九七九年更應德國史賓格出版社的邀請,負責主編一本有關毒蛇研究的書籍,李院士共邀集了三十幾位從事相關研究的學者專家,分別由化學、藥理、生化、免疫及臨床醫學等不同層面切入探討,整理彙編成長達一千多頁的巨著《蛇毒》,從此為李鎮源院士贏得「蛇毒大師」的美譽,並確立他在國內、外崇高不朽的學術地位。

社會正義與責任

李鎮源院士擔任臺大醫學院院長任內,全力推行醫師專勤制度。他認為醫師是救人的行業,當醫師不應該只是為了賺錢,應秉持職業道德與良知服務病患,醫學院的臨床醫師更肩負國家的期許及教學、研究與醫療服務的社會責任。當時的改革雖然遭受到不少的阻力,但李院士仍堅持自己的理想,絕不妥協與放棄,全力推動院內各項改革。

此外,李院士專心致力學術研究,雖然成果卓著,但仍時時不忘提攜晚學後進,為提升國內的學術研究水準而努力。李院士先後在國內發起成立「中華藥理學會」,並聯合「中國生理學會」、「生化學會」、「臨床生化學會」共同組成「生物醫學聯合學術年會」,成為國內最大的基礎醫學學術會議。

一九九二年更結合民間的力量,組織成立臺灣醫界聯盟基金會,期許醫界人士發揮濟世濟民的精神,醫人醫國,關懷社會。除提供專業的醫學諮詢服務外,並對政府醫療、衛生、教育及環保等相關議題提供建言,協助政策的制定。更以「健康促進與疾病防治,不分人種與國界」為訴求,積極推動臺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WHO)。

人生到處知何似
恰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鴻飛那復計東西
                                            ~ 蘇軾 ~

有感於人生無常,世事多變,李鎮源院士期望能貢獻所學,發揮個人的力量及影響力,留下生命的腳印。回顧李鎮源院士的一生,畢生奉獻臺灣醫學教育,作育英才,培育出無以數計的社會菁英。在臺大醫學院退休後及至晚年,更跨出學術研究的天地,積極投入社會運動,除提倡言論自由,主張廢除刑法第100條,成立臺灣醫界聯盟及創辦《醫望》雜誌外,並協助推動政府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及爭取臺灣加入聯合國參與國際事務。

綜觀李鎮源院士多采多姿,充滿傳奇的一生,不論在學術成就或人文關懷方面,均堪為吾輩典範,值得學習與效法,而他為臺灣本土付出的努力與貢獻將留名青史,值得我們緬懷與推崇。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