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AIS船舶自動識別系統與手機APP

104/08/19 瀏覽次數 21592
現今智慧型手機席捲世界,越來越普及,舉凡玩遊戲、訂車票、看天氣預報等日常生活的大小事,都可透過不同的手機APP完成。一般人可能較少注意到市面上有多款追蹤船舶即時動態的APP,這些APP連結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簡稱AIS),對專家與民眾而言都非常便利。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海洋資訊科技系暨研究所蒲鈺琪助理教授說,AIS是一種自動追蹤船隻位置的系統,由加拿大海岸防衛隊於1993年起逐步發展應用,功能是監測海域船隻、維護航海安全、增加航行便利性及海洋資源保護。今「海上人命安全國際公約」已將AIS納入多數船隻的強制性裝載的設備。

AIS是透過船上設備與陸上塔台設施進行訊號交換,並將獲得的訊息整合到船舶交通管理系統。AIS呈現的訊息包含三部分,一、動態訊息:船的位置、航行狀態、航向、速度等;二、靜態訊息:船名、船舶種類、船的長寬等;三、航海相關訊息:船的吃水、目的地、預定到達時間、危險貨物等。目前加拿大AIS的偵測距離可達40-50海浬,臺灣則約在20-30海浬可收到訊息。

AIS資訊可以描繪船舶的行進軌跡,當塔台發現船隻的軌跡有異,就可以加以偵察,可用於協助海巡人員偵辦走私活動;或船隻到外海丟棄廢棄物等違法行為,可藉由不尋常的停留時間加以偵測。AIS雖可以幫助獲悉船隻彼此位置,避免相互碰撞、保障安全,但另一方面,這也可能洩漏自身船隻行蹤,成為不法份子盯上的目標,因此,儘管在航行中AIS應保持開機運作,但若船長認為該海域有安全之虞,例如海盜或武裝搶劫等,可暫時關掉AIS,直到危險源消失,再重啟。

既然已經有雷達,為什麼還需要AIS系統呢?蒲教授表示,相較於雷達,AIS系統更為平價,每艘船都有能力配備,兩者在性能上的差別在於,AIS是自己主動發出訊號,傳回塔台,雷達則是由塔台的雷達來掃描船隻,船隻是被動角色,兩者可搭配使用。

蒲教授指出,AIS的船舶軌跡路線功能在應用方面也對實務非常有幫助,例如可用以判斷航安事件的歸因,甚至用來分析各港口進出港分道航行實際情形,用以作為港口管理實效的評估,並擬定未來的改善方案。除了港口的工作人員可透過AIS的APP即時掌握船隻動態之外,也可造福一般民眾。近來具擴增實境功能的APP上市,到港口賞船的民眾,只要將手機鏡頭對準船隻,APP會將我們目前的位置與方位傳回伺服器端,伺服器端就可以搜尋即時船舶AIS資料庫,將該方位的船隻資訊——諸如船籍、目的地、船的尺寸與種類等訊息傳回。如此一來,賞船將變得更為豐富充實,從走馬看花轉變為海事教育之旅。(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海洋與環境變遷」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蔣忠益|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審校:蒲鈺琪|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海洋資訊科技系暨研究所

名詞解釋

※「海上人命安全國際公約(SOLAS)」之AIS強制裝載規定:2000年12月,國際海事組織(IMO)的「海上人命安全國際公約(SOLAS)」將AIS納入成為強制性裝載的設備,要求所有客輪、航行於國際航線的300噸以上船舶、及公約國航行於國內之500噸以上船舶,需於2002年7月1日起至2008年7月1日止,分階段依規定完成裝載。2002年因國際反恐情勢提高,將完成時程提前至2004年。

※船舶交通管理系統(Vessel Traffic Service,簡稱VTS)類似機場的空中飛行管制,是港口用來導航、助航、及決定船舶進出港順序等的管理系統,更可擴及港域環境、衛生及污染防治等範圍。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