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融入庶民,觸及社會–蔡明璋教授用社會學探索世界
102/06/25
瀏覽次數
11907
吳美枝
|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
王鵬程
|
攝影
「人到底怎樣會比較快樂?」從事社會學研究長達二十多年的蔡明璋,在鑽研社會發展、政治經濟、全球化等龐大命題後,進而扣問這個看似微小、卻和人有密切關係的問題。「只有快樂的人,才會努力工作,才能有更大的成就。」蔡明璋笑說:「雖然成功會帶來一些快樂,但,快樂其實是成功的前提。」
無憂和紀律
出生於雲林斗六,蔡明璋有段無憂無慮的童年:「那個年代,每天都在玩。當時腳踏車還是奢侈品,有時就向爸媽要兩毛錢,租腳踏車,騎1天。記憶中的童年,沒什麼壓力。」12歲那年,蔡明璋考上嘉義輔仁中學後,便收拾行囊,展開住校生涯:「輔仁中學是天主教學校,生活非常規律,每天5點半起床,6點早自習,7點吃早餐,8點朝會……作息非常固定,跟軍隊一樣。」
固定作息對蔡明璋一輩子影響至深,而他也早早展露了觀察社會的本能:「學校裡有很多神父,他們沒有世俗的牽絆,全天候陪伴學生,沒有休假,全心奉獻。此外,學校請的老師都是外省人,冬天時,他們會穿長袍馬褂來上課。當時,就隱約感覺到這些流亡的知識分子是來自另外一個文化、另外一個社會。」
趕進度的求學生涯
大學進入社會系就讀,蔡明璋意識到當時的社會學師資尚不健全:「學習上是滿困難的,只好自己到圖書館借一些很基礎的社會學原文書。畢業後,考上臺大社會學研究所,念了兩年就畢業,去當兵。」蔡明璋語帶謙虛的說:「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真是囫圇吞棗。念社會學,要能觀察人、也要有一些社會經驗。當時我才二十幾歲,實在太年輕。」
退伍後,蔡明璋先到學校教書:「26歲開始在大學當講師,持續3年,陸續看到有很多留學博士回來教書,深深覺得自己應該出國充實、充實。之後,很幸運申請到國科會的出國獎助金。因為國科會的補助最多3年,我知道自己只有3年的時間,所以,打定主意,要3年拿到博士學位!」
3年內要拿到博士學位,何其容易?何況蔡明璋的博士論文是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去看第三世界的經濟發展,命題如此龐大而複雜。所幸從初中就養成的固定作息,讓他可以完成這不可能的任務:「我每天都早起,很早就到研究室,感覺好像比別人多很多時間。而且,做研究,最需要的,就是『時間』,得坐下來,好好思考,好好地使用時間。」3年後,蔡明璋如願拿到博士學位,並返台,貢獻所學。
尋找全新觀點
然而,剛回臺灣的蔡明璋,隨即體會到「過猶不及」的道理:「可能和自己趕著畢業有關,我感到自己的學術訓練還不夠扎實。寫中文論文去投稿還可以過關,但是,投稿到國外期刊就不太順利。但我一直在試,試了5、6年,終於被國外期刊錄用。」他曾思考為何多次被國際期刊退稿:「我想,要想出新的東西,再用不熟悉語言表達出來,是件難事。這個過程,需要慢慢摸索、仔細琢磨。」
二十幾年來,蔡明璋研究的範圍涵蓋了社會發展、全球化、移民政策、比較研究,他笑說:「我有一個不太好的習慣,喜歡做新的東西,而且是看起來不太連貫的東西。畢竟,人總會變,興趣也會變。」為了做研究,蔡明璋曾親赴西非迦納蒐集資料:「去了兩次,最後看到一份調查報告,有20頁,是4萬個迦納家庭的訪問結果。」
蔡明璋興奮地把這份資料帶回臺灣,一直思考該怎麼用它:「第1次用這份調查報告寫了一篇論文,投稿失敗。我就想,為什麼不成功?也花更多時間去了解迦納這個國家,最後才找到自己的觀點,即以非洲家族成員之間的交換關係來處理這份資料,證實迦納整個的生活邏輯是建立在互惠、互助、交換上面。這次投稿,終於成功了。」蔡明璋進一步說,同樣一份資料,可以有很多不一樣的使用方式,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的觀點,並創造新的詮釋方法。
人如何快樂?
2005年左右,蔡明璋因緣際會開始進行「生活品質」相關研究:「人到底怎樣會比較快樂?一般人會覺得這個問題沒什麼學術性,不夠偉大,但我覺得這個問題滿複雜的。特別是一個社會的經濟成長到某種程度後,大家追求的不再只是金錢物質,人要怎樣才會覺得有意義,活得更愉快?這個問題,歐洲人想滿多的,台灣就比較少人在做。」
為了探究這個問題,蔡明璋從自身出發:「我想,自己在什麼時候最快樂?錢很多,不是。研究被肯定,也算快樂,但不是每天。後來發現,一個很小的嗜好就可以帶來快樂。譬如,喝咖啡。每天泡一杯咖啡,讓自己放鬆一下,準備開始工作,這段時間,就很快樂。很小、看似無聊的小嗜好,不需要花太多時間、金錢,只要坐下來,享受片刻。從簡單、日常的事物中,找到快樂。」
「前陣子研究東南亞族群,排除經濟因素後,我發現會講英語的人比較快樂。為什麼呢?」蔡明璋說:「第1,他們的文化資本比較高,取得更高的優勢,把快樂建築在比別人好上面。第2,他們用這種文化資本去了解更多外在的世界,做更多的探索,這也是另外一種快樂的來源。」他感慨地說:「快樂,最終不是錢的問題,像學英文也不一定要花很多錢。而是說,『安身立命』–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就會比較快樂。」
始終投入工作、忘情於研究的蔡明璋笑說自己連去吃路邊攤,也在作社會學:「和老闆哈拉,藉由跟人互動,從中知道他們的世界是怎麼運作。畢竟社會學不是在天上飛的學問。」而他也不諱言「對人有興趣」是作社會學研究的基本條件。他表示,社會學最難、最有挑戰的部分是:「我們做出來的東西,很容易淪為common sense。以前很多人會說:『社會我最知道!我是讀社會大學畢業的!』每個人對社會都有一套自己的想法。所以,社會學難的地方,就是你要找到跟common sense不一樣的地方,並證實common sense是錯的,做到這一點,才是突破,才會成功。」
資本(2)
社會(5)
科發月刊(5210)
推薦文章
113/07/31
從老舊門鉸鏈到年輕膝蓋,自體幹細胞治療讓人重返跑跳的日子
艾登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6/28
碳封存是臺灣淨零解方之一,如何兼顧環境及社會、經濟的需求?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8/30
固體再生燃料SRF,處理垃圾和減碳真能一舉兩得?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0/30
給你耐操又勇健的稻米!看科學家如何幫助水稻對抗生存逆境
郭羽漫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