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登革熱檢測的現在與未來(四):聖戰

105/03/17 瀏覽次數 4707
我們從本系列文章的前三篇,看到登革熱檢測技術的現況、與未來愈來愈便利的定點照護科技,將帶給人們前所未有的醫療照護服務。然而,擁有先進的科技,人類是否就能戰勝登革熱病毒呢?
 
先社會層面來看這兩款未來性的照護醫療科技:首先,全新的居家式醫療器材,雖然為眾多企業帶來了無限商機,卻還有許多問題制約其發展,比如在商品化後質與量的控制、層層組織管理、檢驗費用的設定以及進一步產學研合作模式等方面。其次,對現在滿載的台灣醫療系統而言,免專業人員的照護方式未必不是一種降低醫療重擔的方式,然而如何完整地配套實施,而非只是單一引進一樣新的醫療科技產品,政府單位需要全盤考量經濟發展的需求與系統制度的配套。舉例而言在傳染疾病的社會安全議題方面,若是單純的驗孕棒產業,只會涉及個人隱私,並沒有公共衛生安全的疑慮。而現行的傳染病檢測是要到醫院或診所,由醫療系統來研判結果,也因此醫療院所成為國家傳染疾病防疫的重要關卡。以登革熱而言,一旦院方確認病例,需要通報地方政府單位,並由政府單位統籌整體疫情狀況做是否要噴藥、隔離等進一步的處理程序。然而一旦民眾可自行於藥局、甚至超商取得登革熱檢測棒,若是陽性反應,不大可能會主動向主管單位報告,一是麻煩,二是不知道政府下一步措施會做甚麼。在這樣情況下,若沒有相關國家政策的配套措施,新科技的使用勢必會衝擊到疫情控制,形成傳染病防治的缺口。
 
再從病情防疫的其他角度來看,登革熱是屬於夏日的傳染疾病,今年秋冬已近,卻不見疫情的減緩。高雄市至11月26日還新增283例本土登革熱病例,這是因為全球暖化造成疫情延後、或是病毒株亦有突變的傾向?愈來愈惡劣的氣候條件加速微生物的演化,以順應大環境的改變,愈來愈多不可預知的新病毒對人類健康形成威脅,勢必各種病毒株檢測技術的研發也要跟著亦步亦趨。另外,長年累月殺蟲劑的大量使用,是否使得病媒蚊逐漸產生抗藥性。網路上不時聽到民眾抱怨噴藥過後蟑螂死了一堆,卻沒發現蚊子的蹤影,使得擾民的殺蟲劑噴撒更被民眾質疑其滅蚊效果,而未來各縣市每年的疫情防治工作,若只是單靠殺蟲劑滅蚊的方式,將也會面臨愈來愈無計可施的困境。因此新科技造成的社會與政策面的衝擊,再加上病毒演化與抗藥性的產生,使得政府對病蚊媒防疫的控制雪上加霜。
 
科技在進步,生物的演化速度也不遑多讓。一顆新藥技術的成熟要十年的研發時間才能合法上市,而一個微生物要繁衍下一代只需要20分鐘,換言之,一代新藥要出現的十年期間,微生物已經演化了超過26萬代,以中國有5千年悠久文化來比較,若以20年為一代計算,中國人也不過繁衍了250代。在與這些地球上生存時間遠勝於人類的簡單物種而言,地球更是他們的家,複雜的人類科技不見得可以在長期競爭中佔得優勢。登革熱是夏日的傳染疾病,世界氣象組織(The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在2015年11月25號宣稱今年是人類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全球平均溫度相較於工業時代(約1880至1899年)已經升高了具有象徵意義的攝氏1度。溫度上升攝氏1度,蚊子數量會增加10倍,加速演化的病蟲害疫情督促人類科技的進步不得懈怠,然而僅止於殺蟲劑噴灑、病毒檢測與疫苗開發的登革熱防治工作,可能讓人類在這場與微生物的戰役中節節敗退。(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工程技術與社會風險之新媒體溝通」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陳健祺副教授|南台科技大學生物科技系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