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南極海洋保育協定破局

101/10/12 瀏覽次數 14551
新聞報導

南極大陸羅斯海(Ross Sea)常被譽為是全球最獨立及原始生態的的海域。海豹、企鵝是這塊海域的主人,要維護這塊地球最後的淨土,須仰賴許多國家共同守護。但各國爭奪利益,推動保育南極的防線恐面臨失守。

美國與紐西蘭花了兩年的時間,擬將羅斯海劃為海洋保護區,禁止一切捕魚活動,僅讓科學家進駐、做包括氣候變遷等的研究。

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Rodham Clinton)非常支持這項計畫,敦促國務院與紐西蘭加速協商,但這項環境保育協定2012年9月遭到紐西蘭政府否決。

美國海洋與極地事務部主任伊凡‧布倫(Evan Bloom)表示,美國盡了相當大的努力,因為美方相信羅斯海域是科學家在地球上做環境生態研究的絕佳地點。

美國政府也希望可以與不同國家達成協議,節制此地的捕魚行為,以保護羅斯海域生態系免遭破壞。

2012年8月希拉蕊到訪庫克群島(Cook Islands),她描述羅斯海域是:「這個星球上蘊含最豐富的海洋生物的基因庫。」
希拉蕊表示,美國正與其他國家合作,希望可以在紐西蘭建立一個海洋生態保育區。當時紐西蘭外交部長莫瑞‧麥克卡利(Murray McCully)也贊同希拉蕊的看法。

之後,紐西蘭資深外交官波西門(Gerard van Bohemen)率團至美國華府,展開為期4天的環境協議會談。他把協議草案內容帶回紐西蘭,與執政黨、內閣議員舉行閉門會議,結果卻是議員們當場否決了這份協議。

被拒絕的原因是什麼?相關人員都拒絕透露。外交部長莫瑞‧麥卡利只透過電子郵件回覆記者說,「紐西蘭仍會與美國保持親密的友好關係」。

這樣的結果顯示,紐西蘭雖然自詡為生態保育領導者,但紐西蘭想信守保護羅斯海生態承諾的同時,又希望能減少協定對該國漁業的衝擊。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早在1972年的聯合國人類環境大會就將生物多樣性列為國際環境保育的重點,國際性的保育公約隨後也相應出籠。1993年《生物多樣性公約》開始運作,截至2011年共有193個締約國,堪稱全球最大的環境保育公約。維護生物多樣性(Biological Diversity) 的工作包含保存遺傳多樣性(Genetic Diversity)、物種多樣性(Species Diversity)和生態系多樣性(Ecosystem Diversity)3方面,其核心的科學概念是認為地球不同種類的生命,唯有保持多元地相互交替、影響,才能使得地球生態得到平衡,進而實現人類社會永續發展的目標。

然而海洋生物的多樣性仍快速受到破壞,科學家認為主因是過度捕撈、棲地破壞、污染、外來入侵種以及氣候變遷等5項人為因素。目前國際社會主要透過物種保育和自然棲地保護2個途徑,試圖維護海洋的生物多樣性生態系。海洋保護區的劃設,更被認為是挽救海洋生物以及生物多樣性最有效的方法。

責任編輯:張春炎|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卓亞雄|聯合報
審校:胡元輝|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
          楊昊|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資料來源:美聯社2012年9月14日紐西蘭訊/記者Nick Perry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