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面對全球暖化,各國如何因應?

107/03/05 瀏覽次數 8761
 氣溫增長超過工業革命前平均溫度兩度,氣候變遷將變得更加劇烈,也會造成許多不可逆的損害(圖片來源:路透社)
 
氣溫增長超過工業革命前平均溫度兩度,氣候變遷將變得更加劇烈,也會造成許多不可逆的損害(圖片來源:路透社)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於2013年發表的〈第五次評估報告〉指出:自從工業革命晚期(1886年),全球平均氣溫大約上升了0.85度,且速度正在逐漸增加中;1901年~2010年之間,海平面上升幅度高達19公分,速度早已大於過去兩千年的平均速度。而溫室氣體正是造成此情況的元兇。放任溫度無限制的成長將帶來災難,研究指出若是氣溫增長超過工業革命前平均溫度兩度,氣候變遷將變得更加劇烈,也會造成許多不可逆的損害。

 

不論是環保觀念的抬頭,或是人類終於意識到地球正發出末日的警訊,各國終於開始通力合作,對於氣候變遷開始作出應變的準備。本文將以荷蘭和日本為例,介紹並舉出其措施與行為活動。

 

荷蘭:「水上屋」與水共存

 

馳名以低地之國,低於海平面土地高達26%的荷蘭,面對全球暖化所造成的海平面上升,可說是第一線的受衝擊者。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政策便是所謂「還地於水」,1995年,歷經了奈梅亨水災的荷蘭,境內河水水位達到歷史最高點,海爾德蘭省堤防潰堤,雖然居民與牲畜已經預先撤離,但還是受到了將近百億美元的經濟損失,而鄰近德國的奈梅亨雖然幸運地逃過一劫,卻不抱持僥倖心態,為了防止將來面臨更劇烈的災害,這個城市著手進行大規模的洪患控制計畫,但是這次並不是利用加強加高堤防高度這種傳統作法,而是將氾濫平原擴大,讓未來河流有更多的氾濫空間,不至於威脅城市本身。荷蘭的另一項令人驚嘆的成就,便是「水上屋」的設計。早在還沒有環保觀念的時代,荷蘭便存在水上屋這種建築,住在船屋的多是買不起土地的窮苦人家。但近年來,富人開始嚮往水上的生活,漂浮在水上似乎成了一種雅興,率先設計出漂浮屋的肯恩.歐道斯,便以推廣與水共生的觀念,和荷蘭政府合作陸續打造了許多水上社區,在氣候變遷的當下,企圖維持現有的生活品質。

 

日本:80%企業做好減碳準備

 

在亞洲方面,日本在簽訂京都議定書後,在1997年成立了地球溫暖會對策推進總部,且由內閣總理擔任部長。並在隔年訂定了同名法規,做為推展相關政策的指導原則與方向,在碳排放量上訂定了近、中、遠期目標,預計在2020年達到15%碳排放量的減少值,高於美國(14%)歐盟(13%)之標準。在經歷了2011年的311福島核災後,日本政府關閉54座核電廠,並且訂定了更高規格的安檢標準,去限制核電廠的運作規則,到目前為止,仍在役的50座電廠中有1座在爭議中重新啟動,剩餘的49座因為社會高度的爭議和地方抗爭而持續停擺。日本政府更表示:「不用核能,就得蓋新燃煤電廠」,要社會大眾在核能問題與二氧化碳增量之間做出艱難的選擇。成本方面,日本雖以能源效率著稱,且高達80%企業做好了減碳的準備,但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額外支出並非一般國家可以承擔,以中國為標準,日本每公噸減少的碳排放量,成本是中國的33倍,能看出減少碳排量是一個越來越艱辛的過程,但日本不惜重金願意為環保盡心力的精神值得所有國家效法。

 

根據氣象觀測資料,台灣在20世紀以來,平均溫度在100年內上升了攝氏1.4度,是同期全球平均值的兩倍。在各國紛紛將氣候變遷因應對策當成國家發展策略的現今,炒得火熱的全面綠電的新政,面臨在經濟與環保的兩難下,該如何在大時代的環境下,做出最適切的安排,是國人共同期待,同時也肩負著為愛護家園負起的重責大任。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撰稿)

審校:沈建豪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