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遠距教學真不賴 因為有「Co-Life」

98/02/06 瀏覽次數 15731
為了彌補近年來臺灣每年高達 6 千至 1 萬高科技人才的業界缺口,國科會工程處推動「跨領域科技教育平台計畫」,其中藉由國家高速網路中心林錫慶研究員帶領團隊開發的「Co-Life 多方同步協同教學平台」,可望透過網路與數位學習的結合,加強大專院校中科技人才的培育。

Co-Life 是一套以遠距桌面分享、電子白板、文字與視訊通訊為主,結合行事曆、會議、社群等的多功能多人視訊線上會議系統,可提供高達 29 個以上的視訊影像同步於網路會議中。為求多點連線時能有最佳的品質,國網中心運用臺灣高品質學術研究網路(Taiwan Advanced Research and Education Network, TWAREN),把視訊伺服器(bridge server)設置在北中南 3 事業群的機房中。各連線單位只要連結最近的伺服器,便可取得來自不同位置的視訊串流,讓遠距課程的穩定性大幅提高,連線也更順暢。

林錫慶研究員表示,隨著科技的發展,各地可能都會產生「人才缺口」。若能連結各大學的教學資源,不僅可以整合各校的優秀師資,也可以讓各校教師聯合開課,培育更多的種子教師,幫助各校學生學習,並刺激各校學生相互交流。

以往的遠距教學課程,主播學校常常必須負擔轉播設備和連線頻寬的花費,這筆不小的開銷讓許多學校為之卻步。現在這些設備由國網中心統一負責提供,願意開課的學校自然增加。以近3年透過「Co-Life」(網址:http://colife.nchc.org.tw)開設的 52 門課程為例,若只在各校內自行教授,選課學生可能只有一千多人,一旦利用網路遠距協同教學,修課人數馬上增加近五倍。

林錫慶研究員表示,臺大醫學工程學研究所林啟萬教授在 95 學年度開設的「醫療儀器品質驗證系統」、臺大醫學系陳恆順教授開設的「醫學資訊學及實證醫學」,都是參與遠距協同教學的課程。今年還會有更多課程和更多學校加入行列,甚至臺中榮總也加入了,促成業界和學界的互動。

這項計畫的另一個重大功能,是各校可以在參與遠距教學的過程中培育自己的師資,讓他們利用合開課程的機會共同學習。不只臺大、成大、清大、交大等學校,希望所有大學都能循此模式開課,林錫慶研究員說。96 年由北市教大、大同、華梵、東南科大共同主播的「奈米工程概論」,就是推動這個計畫重要的一個範例。

林錫慶研究員說,轉播平台會取名為「Co-Life」,是取「Collaborative Life」(互助生活)之意。目前不僅已經有 48 所大學參與,近3年來共開了 52 門課程,有 6,404 位學生修課。另外小學教師研習、政府部會開會也可以合作辦理。他表示,宜蘭的梗枋國小固定在每周三下午運用這套系統,聯合其他學校老師共同研習進修;經濟部水利署也曾用來讓其下的 15 個單位共同開會。

未來,國網中心將繼續拓展這個平台,利用高速計算主機、高頻寬網路、高儲存容量的環境,運作一個具備遠距教學、線上學習,以及多方互動分享的互助生活平台。林錫慶研究員說,希望可以運用即時互動的多方視訊,整合散居全國各地的優秀師資,合開各類課程,分享校際教學資源,也平衡地區差異。此外,也能夠連結老師與老師,讓各領域專長的老師可以透過平台尋找協同教學的伙伴,甚至形成「教學聯盟」。精彩的教學能被連結,知識才能不斷擴散與分享。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