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黃美秀串起人與動物之間橋樑

103/03/26 瀏覽次數 10938

許多人喜愛飼養寵物,從一般犬貓到各式珍禽異獸,只要是動物皆有可能成為人們圈養的寵物。然而,對於動物習性的不了解,以及缺乏對於生命的尊重,走私、棄養問題屢見不鮮。位於南臺灣的屏東野生動物收容中心平均每月收容20隻野生動物,每一隻動物背後都有一個故事。從馬戲團遺棄的老虎、棕熊,到走私的烏龜、紅毛猩猩,這些動物的不幸,絕大部分都源自人們自私的念頭。有感於此,黃美秀老師希望藉由屏東縣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以及沙林生命教育館兩個現有場域,來推動環境保育應有的觀念與作為。

保育根本 - 「生命關懷,生命尊重」

收容中心的設立並不是以休閒教育為主要目的,所以中心的參訪形式與動物園不同。為了不驚擾被收容的動物,收容中心的開放時間與人次都有嚴格管制,遊客不能自行進入。許多收容動物身體是有缺陷的,參訪者若不知道背後的故事,只會覺得動物很醜。因此需要有解說員去轉換參訪者的觀念,告訴他們這些動物的缺陷,其實都是人類造成的。如果只是走馬看花,無法將「生命關懷,生命尊重」的保育觀念有效傳達給一般參觀的民眾。

與黃老師實際走訪野生動物收容中心,每種動物居住的空間都包含照養員的巧思。除了環境具有隱蔽性之外,也設計許多訓練設施。例如陸龜餵食器的設計是讓食物採懸掛方式,陸龜要吃食物就必須要抬頭,使牠的頸椎不易退化。還有紅毛猩猩的風車,同樣是將食物或點心放在裡面,但可增加牠們的活動力。黃老師感慨地說:「看到動物們表現出開心的模樣,對照養員來說,是莫大的鼓舞;但同時又不禁會想,如果動物們能自在地徜徉在大自然中,對牠們來說才是真正的快樂吧!」。

沙林生命教育館提供保育交流平台

沙林生命教育館的建立,使黃老師的團隊有更合適的空間推行環境教育。秉持著「保育應是把資源做最有效率利用」的理念,黃老師與地方環境保育團體,如屏東縣野鳥協會合作,將地方資源連成一個網絡。除了收容中心的參訪導覽,不定期於沙林生命教育館舉辦影展、講座,達到資源共享,資訊共通的目的,使更多人能參與環境保育。

觀察及解說志工的培訓為其中重要的一環,在沙林生命教育館成立之初,即有志工投入,協助導覽及義賣品開發。4年前,在科技部支持下,黃老師與志工們開始發展環境保育教案。透過說故事的方式,志工媽媽以繪圖卡做成的「紙芝居」,將收容中心動物們的故事,傳達給南部地區的國小學童。

暑假期間則舉辦營隊活動,讓小朋友在生命教育館內打地鋪、幫忙準備收容中心動物的點心,以及進行各項大地活動。讓學童從關心自己所在的地方開始,逐步去影響身邊的人,建立正確的動物救傷、保育觀念;更進一步透過各自的交友圈、社群網站去影響更多的人。

「每個人潛意識裡,都有關心環境的想法,只是欠缺一個平台,讓大家能以自己能力所及的方式關心保育議題。」黃老師說,今年與屏科大時尚設計系、野保所與業界人士共同合作出版保育繪本。保育並不只是少數專業人士能做的,重要的是提供多元接觸的平台,啓發各行各業在自己的領域裡為保育盡一份心 。

環境保育從「心」開始

黃老師說:「環境教育推動困難之處在於『要如何打動閱聽者的心?』現今資訊太過泛濫,許多環境保育議題,例如全球暖化,大家都知道,但真正在乎且身體力行去改變的人很少;因為覺得無感,氣候的改變離自己太遙遠。因此如何讓大家『有感』,是環境教育最重要之處。」未來希望透過環境教育手冊的出版,能讓更多的人了解野生動物收容體系與動物園之間的差別、收容中心照養相關知識以及收容動物們背後的故事。手冊也包含環境教育教案,提供國中小老師或家長帶領小朋友進行活動,從遊戲中學習到野生動物的保育狀況以及面臨的威脅,進一步養成對身邊小動物的同理心,來達成關懷及尊重生命的核心價值。

「收容中心是抱持著希望『有一天能關門大吉』的心態來經營的。」黃老師認真地說,收容中心關門,表示人們不再為一己私慾去捕捉販賣野生動物,也就不會有走私及棄養動物,以致於這些動物不得不留在收容中心的情況。期望未來,在這塊土地上的動物們,都能自由自在地徜徉在屬於自己的棲地中!
 



黃美秀

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
「動-人計畫(IV):保育科學教案發展工作坊及科普書籍編撰」計畫主持人
e-mail:hwangmh@mail.npust.edu.tw

1. 屏東縣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
2. 屏東縣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粉絲團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