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運動歷程有e化 安心登山不用怕

103/01/02 瀏覽次數 6141
 所謂「e化」就是「資訊化」、「數位化」,將傳統的紙本資料轉換成數位資訊,讓使用者可以透過電腦做系統的搜尋及處理。世新大學資管系系主任陳育亮指出,現今e化的作用已不只侷限於電腦,還擴展到手機及平版電腦中,進一步成為「M化」(Mobilize),指的是「行動化」,當使用者需要資料的時候,能夠即時透過網路取得和周遭環境的相關資料,這也就是所謂「U化」(Ubiquitous) 社會,實現了資訊「無所不在」的理想世界。
 
善用e化於運動歷程中,可使得登山或其他劇烈運動,達到能健身而不傷身!曾經擔任世新大學體育室主任,目前為世新大學副學務長的李文志指出,人們在進行登山活動時,會同時面臨運動強度及高山缺氧的挑戰,與其他運動相比,更有即時監控體能狀況的必要,他介紹兩種測量裝置,藉由它們提供的e化資訊,進一步監控運動的安全:第一為血氧監測器(Oxymeter),可用來量測人體血液中的氧濃度含量(血氧飽和度/SpO2),即是紅血球與氧氣的結合度、或是血紅素帶氧能力的多寡,一般人在平地的血氧飽和度約97%,到了海拔2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就只剩下90%左右,此裝置雖不適合在運動當下配戴,但能夠於休息時提供警示,如果血氧飽和度低於85%以下,就得小心有高山症的情況,除了血氧飽和度外,此裝置也會同時顯示每分鐘的心跳數達幾下。
 
其次則為心跳錶,此設備含有3種配件,GPS可定位登山軌跡及高度,胸帶則有如接收器,將測量到的心跳指數傳送到手錶。由於心跳上昇會導致人體血氧飽和度下降,藉由監控每分鐘的心跳數,即可達到合理的運動強度,計算方法先用220減去自己的年齡,即是人體所能承受的「最大心跳數」,而運動時的心跳如果介於最大心跳數的65%至90%之間,都算在合理範圍內,比如一位20歲的年輕人,他每分鐘的最大心跳數是220-20=200下,那麼就會建議他在運動時的心跳,最好能保持在130下(200*65%)至180下(200*90%)之間,一般人能使用此裝置防止運動過於強烈造成意外,如果要像運動選手一樣做專業訓練,還可將整個運動歷程的心跳變化製成圖表,甚至換算成卡路里,逐步分析出合理的訓練目標。
 
對於體能受訓者如何避免過度操練體能導致中暑熱衰竭死亡,李文志也指出,體能受訓過程中,其訓練的盲點在於,教練會將受訓者的體力不支視為偷懶,如果能運用e化設備監控其運動歷程,也許可以預防過度操練體力無法負荷的情況發生。而體能訓練和運動,最重要的是需於運動前先確立目標,不管是瘦身或跑馬拉松,有科技設備協助而得的心跳指標肯定比個人覺得疲倦的主觀感覺來得確實,相信任何目標都會更容易也更有系統地達成。(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實作計畫─以農學、環保、應用科學、數位學習和藝術領域為例」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蔡美瑛 | 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