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他不是晚上不睡覺-小兒夢遊症

102/12/04 瀏覽次數 16026

夢遊症是一種睡眠障礙,較容易發生在5至12歲的兒童。夢遊症是一種睡眠障礙,較容易發生在5至12歲的兒童。
 
夢遊症(somnambulism)又稱為睡行症(sleepwalking),在醫學上屬於睡眠障礙的一種,較易發生於5至12歲之兒童。本病的常見症狀,包括在睡眠時起身、走動、穿脫衣服、講話、遊戲,或進行其他活動等。而且,患者常伴隨有學習障礙、情緒調節障礙、人際溝通障礙等問題。Gabor Barabas研究團隊指出,夢遊症患者發作頻率愈高者,偏頭痛的機率愈高;此外,患者也常出現焦慮、恐慌、攻擊行為等症狀。
 
在夢遊症的盛行率上,勒姆拉透露(Remulla)等人的研究顯示,大約2~14%的兒童曾出現夢遊現象,而成年人約1.6到2.4%有夢遊症狀。研究統計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夢遊情形大多會漸漸消失,因此推測本病可能與大腦皮質的發育延遲有關。
 
造成夢遊症的因素,一般認為與遺傳及心理因素有關。胡里奧(Julio)等人團隊研究發現,HLA-DQB1基因在夢遊患者中有35%為陽性,而普通人只有13%為陽性,因此推論HLA-DQB1基因可能與夢遊行為有關。此外,睡眠不足者出現夢遊比例,明顯較睡眠充足者為高。少部分人服用安眠藥後,可能會增加夢遊的發生率。
 
夢遊症的治療,一般必須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同時進行。給予的藥物多為鎮靜藥物,沒有按時服藥可能會影響患者的睡眠品質,而且停藥後有些患者會出現夢遊症狀與頻率加劇的反彈效果。夏洛特(Charlotte)等人團隊研究發現,患有原發性遺尿症(俗稱尿床) 的孩童使用Desmopressin 類藥物,可有效降低尿床與夢遊症狀的發生,但若停止服用則會導致復發。

在傳統醫學上,目前中醫對於夢遊症之治療報告及研究甚少,有文獻認為應採用滋陰潛陽、寧心安神等方法治療。義大醫院中醫部王隆碩主治醫師認為,根據中醫學理論,夢遊症發病的原因主要是肝氣疏泄過度,將氣快速地自腎經由肝上傳至心,導致心氣過旺、上盛下虛的陰陽失調現象。

因此王醫師提出新的治療概念,採用陰陽五行辨證,調整水火木線的氣機下行,讓上下陰陽恢復平衡。他指出,夢遊乃心火過旺所致,因此須從水木火線之上端加壓,給予清心熱藥物,同時配合平肝、柔肝藥物以減少肝之疏泄,再添加養腎陰、清腎熱之藥物將氣向下導引,藉以降低腦部之火,便能對夢遊症產生療效。在臨床上,王醫師於2013年7月發表對罹患夢遊症已兩年的10歲男童以本法治療,獲得顯著的療效,且停藥後未再復發。

資料來源
  • 原標題:夜行俠─小兒夢遊症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