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月24日,丹.薛契曼(Dan Shechtman)出生於以色列的特拉維夫,1966年在以色列理工學院(Technion, Israe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取得機械工程學士學位後,在1968與1972年分別取得材料科學碩士與博士學位。1972至1975年間,薛契曼博士獲得美國國科會的獎學金,前往萊特.帕特森空軍基地的航空太空研究實驗室擔任博士後研究員。1975年他返回母校擔任材料工程系的講師,目前已成為該校的傑出教授,並擔任菲利普托比亞斯講座教授的職務。
薛契曼博士曾經歷眾多科學家的撻伐,其中最猛烈的砲火來自20世紀的量子化學泰斗Linus Pauling(鮑林,1901-1994,曾獲諾貝爾1954年的化學獎及1962年的和平獎,是史上唯二獲得兩項諾貝爾榮冠的學者之一)。他在一場國際研討會中,當著謝特曼博士的面說:「我的朋友們請歇止討論吧!這世上沒有所謂的『準晶』,只有所謂的『準科學家』。」(Rest easy, my friends.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quasicrystals. There are only quasi-scientists.)
這一抨擊可說是對科學家人格的極大羞辱,當時薛契曼博士參與的研究團隊的主持人甚至請他「再回去讀讀教科書」(Go back and read the textbook.),並要求他離開研究團隊,因為這項充滿爭議的論點已經使團隊蒙羞(to leave for bringing disgrace on the team)。
薛契曼博士利用了穿透式電子顯微鏡的分析特長,在三度空間中旋轉這些鋁錳化合物晶粒,確認了二重、三重、五重旋轉對稱軸固定的角度關係。他也利用穿透式電子顯微鏡的繞射圖形拍攝出暗場影像(dark field images),並進行聚焦光束的實驗,確認這個晶體結構並非起自於雙晶組織,而是原子的排列確實同時擁有這3個旋轉對稱軸。這位卓越的電子顯微鏡學家就在對的時間與對的地點抓住了那個微小的晶粒,驗證了他的主張,成為把這個問題帶到世人面前的偉大科學家,諾貝爾化學獎是他應得的榮耀。
Shechtman, D, I. Blech, D. Gratias, and J.W. Cahn(1984), Metallic Phase with Long-Range Orientational Order and No Translational Symmetry.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53(20), 1951-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