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離子濃度影響電流生成量
98/06/05
瀏覽次數
26957
張志玲
|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文字整理)
科學家在 20 世紀初期發現:流體流動會形成電流,這個機制可用在機械能與電能的轉換上。進入奈米時代後,荷蘭戴爾夫特科技大學(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奈米科學所的研究團隊想要知道:在微小尺度下,這個機制的轉換效率能否提升?結果發現:奈米管道內電流的生成量,會隨著水溶液的離子濃度高低而有所不同。不過他們有一個困擾,就是必須採用兩種傳統理論描述量測結果。
成功大學工程科學系楊瑞珍教授與他的研究團隊認為,造成困擾的原因與尺度奈米化有關。於是採用「修正奈米管道內離子濃度的概念」,來改良傳統理論估計電流值所產生的誤差,經過修正後,果然成功地預測出「流動電流隨離子濃度改變所形成的變化趨勢」,而研究結果也可用來協助了解離子在奈米管道內的傳輸行為。相關內容發表在 2007 年的《奈米科技》(
Nanotechnology
)期刊上。
當水溶液與大部分基材(矽、玻璃、高分子材料等)接觸時,基材表面會因為水溶液的存在而帶電。如果基材表面帶電,水溶液裡的帶電離子便會因為吸引(異性電)、排斥(同性電)而形成局部的非電中性區域,也就是大約幾個奈米範圍內的淨電荷聚集區,稱為「電雙層結構」。如果流道內的溶液受到壓力差作用,電雙層結構內的淨電荷會因為流體流動而產生電流,稱為流動電流。把輸入的壓力源轉換成電能輸出的設備,就是電動電池。
可是,電雙層結構的尺寸在正常的微米(1 微米相當於 1,000 奈米)尺度流道內僅占非常小的比率,因此只能產生微乎其微的的電流,對於形成電流的貢獻不大。如果把流道縮小到奈米尺度,電雙層結構會涵蓋整個流道。一旦整個流道形成非電中性區域,就會發生電雙層結構的重疊現象,流動電流也就跟著大幅提升。這時若再結合陣列式結構,便可輸出可觀的電流,進而啟動電器。
科學上早已確認,表面電荷密度會隨離子濃度的改變而產生明顯變化。但是,降低電解液濃度而使得電雙層結構重疊,其表面電荷密度並不會隨著電解液濃度發生變化。主要因為:在奈米尺度下,構成電雙層結構所需的離子數目超過了溶液提供的數量,使得流道內出現電位差異,這些電位差異會吸引周遭離子而構成平衡態的電雙層結構。覺察到這些現象後,楊教授團隊決定以「適度修正電解液濃度」的做法,來描述奈米管道內的離子行為。這個修正主要在描繪:淨電荷濃度有別於原本的電解液濃度。
經過這樣的修正後,不但可以合理地預測出「流動電流伴隨離子濃度改變所形成的變化趨勢」,還可以找到最佳的電流輸出量。同時推測出:當水溶液離子濃度變低和管道截面縮小時,會造成表面電導性增強,並且有使得電導性呈現定值的趨勢。藉由上述的研究結果,也可以進一步了解在奈米流道內的離子傳輸特性。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9年6月,438期,76 ~ 77頁。
奈米尺度(7)
科發月刊(5210)
推薦文章
113/09/30
氣候變遷下的農業改革:韌性與淨零的未來進行式
陳儀珈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8/30
固體再生燃料SRF,處理垃圾和減碳真能一舉兩得?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8/28
SRF 是環境殺手?還是減碳小幫手?
陳彥諺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9/30
為什麼 COVID-19 沒有引發糧食危機?——揭開全球糧食市場的抗疫祕訣
劉品萱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