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運動場上的蘇格拉底-臺師大體育系張育愷

108/11/12 瀏覽次數 5802
張育愷老師認為,有些人也許無法在學業上得到成就,但卻能從其他領域獲得自信。張育愷老師認為,有些人也許無法在學業上得到成就,但卻能從其他領域獲得自信。
 
從書籍改編成的電影《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講述的是一位運動選手和名叫蘇格拉底的神秘老人之間的對話,這位選手想要取得更多競技場上的成功但卻遭遇瓶頸,遇上老人後,老人的智慧話語深深影響了這位選手的表現…….,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研究講座教授張育愷就像是這位「蘇格拉底」!

張育愷不僅是研究運動心理學的專家教授,也是國內許多年輕運動好手的心理導師,目前更在中華職棒聯盟擔任心理顧問。不過,這位「蘇格拉底」並不老也不神秘,六十六年次的張育愷於中國武術(國術)有特出的成就,並將運動心理技能運用在選手甚至是自己身上,使之能在不同角色中完美平衡,這應該是二十歲以前的他未能想像得到的。

從國術中領悟念書訣竅
 
「從小我就不太會讀書。」接受訪問時,張育愷以這句話作為自我介紹的開場白,身為臺師大研究講座教授,也是美國北卡羅萊納格林斯堡校區健身與競技運動科學系的哲學博士,小時曾被懷疑將來是否會有出息,「我生長在一個教育世家,當我拿到博士後打電話給外婆報告這個好消息時,外婆很高興地說:『你是我們家族中第十個博士!』可見我的家族在學業上的表現是多麼優秀,但也給了不會讀書的我很大的壓力。」他說。

張育愷小時雖然不太會讀書,但喜歡閱讀的他,在一次看了武術漫畫後有了全然不同的人生。「小時候喜歡看真人實事的武術漫畫,進入道明中學後,得知校內有國術隊,且社團內的指導老師還是漫畫中曾提及真實人物的徒孫,因此馬上就興奮地加入。」他說。

武術分北派與南派,北派如楚留香般風流倜儻地打拳,南派則是肌肉結實感的廝殺進攻,原本學習北派的張育愷在高二第一次參加中正盃國術賽時,臨時在北派拳術中加入南派的喊聲,竟也拿下了銀牌,也提升了自信,自覺是個武術天才,此後當然更努力的練習了。

考大學時他以國術為目標,並以學科和術科都甚為高分的成績進入文化大學體育系國術組。「大三某一天,當我正思考一個拳術要怎麼練時,由於中國武術的套路裡通常有五、六十個動作,五、六十個動作中都各分為四段,一段中還有幾個小節,而一個小節中又是由五、六個手法、身法或步法的組合,這與一本書不是很類似嗎?當下我突然領悟,原來武術和讀書是一樣的道理」他說。

讀書和武術的學習方法脈絡一致,一本書可以先看其目錄,而目錄通常分為幾大部分,每個部分又分為幾個章節,章節中還有更小的章節,這就構成了一本書的內容,而如何精進國術套路的方法,不也是增進讀書的方式嗎?於是,張育愷當下頓悟與掌握了讀書竅門!

運動中找到人生成就感
 
張育愷有了這樣的體會,再加上大學時讀到社會認知心理學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所提出的「自我效能」,才知道「過去成功的經驗」是自我效能源自的面向之一,他才領悟到原來自己不見得是個武術天才,卻從持續練習國術中體會到自己有所用,並在國術的成就感中形塑出自信,改變了心理狀態,並走向不同的人生,而這一點亦開啟了讓他走向運動心理學的研究之路。

「小時某次,我地理考了九十分,這是我向來難得的好成績,當我開心地和老師分享,他卻回我:『你為什麼沒有考一百分?』老師會這樣說可能是怕我得意忘形,但我卻只感受到『我永遠不夠好、能力不足』的自卑想法,而未曾在學科中獲得成就感的我,後來在國術中才體會到自己是有用的,所以,我很感謝父母願意讓我笨到二十歲,而沒有叫我立刻放棄念書。」張育愷說。

有些人也許無法在學業上得到成就,但卻能從其他領域獲得自信,對張育愷來說,運動就是他獲得成就感的關鍵,而從這些成就感中,又逐一內化出自己的人生道路。

也因此,當他在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念碩士班時,受到指導教授洪聰敏的鼓勵出國發表論文,當時能出國發表論文者多半是老師而非研究生,但洪教授鼓勵他前往澳洲及希臘發表論文,開啟了張育愷的視野,也看到學者研究的風範,讓他下定決心希望能成為學者,2004年,他前往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格林斯堡校區攻讀博士,跟隨美國指導教授安尼爾(Jennifer Etnier)進行健身運動和認知的研究,更促使他畢業後將競技與健身運動心理學(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的研究成果帶回台灣。

張育愷在2009年就開始在健身類別中陸續研究「長期性健身運動」與「一次性健身運動」對於知覺、學習、記憶、推理、決策等認知功能上的差異,以腦科學為基礎,透過跨領域整合,短短十年間,就發表了百餘篇的學術論文,他希望未來能推廣這些成果,使每個人都可根據自我身體狀況得出一張最有效的「健身運動處方」。

對於怎樣運動會對大腦認知功能最好?張育愷表示,雖然還需要針對參與者的身體狀況來評估,但整體說來,中等強度運動,即最大心跳率的60%~75%,可能是最好的。而最大心跳率可由220減去年齡預估,再將其乘上60%至75%所得到的數字就是運動時最佳的心跳率。以30歲成年人來說,每分鐘心跳約在115-145間即為中等強度,至於運動種類無論是有氧運動、阻力運動、甚至太極拳此種多面向融合運動,都對認知功能有所助益。

回臺後的研究成果豐碩,讓張育愷陸續獲得國際運動心理學會、北美運動心理學會、科技部吳大猷先生紀念獎、科技部傑出研究獎、青年獎章等的榮譽,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美國聯邦政府主導極具權威的「2018年身體活動方針諮詢委員會科學報告」內容,也引用了張育愷在健身認知研究的研究內容並以之制訂為美國國民最新身體活動的指引方針(第二版),此一作為亦是肯定了他在學術研究的努力。

未來是表現心理學的天下
 
在研究之餘,張育愷也是個不折不扣的運動選手。他曾經拿到多項全國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冠亞軍,以及多項美國國術國際賽的冠軍,2015年更代表臺灣榮獲「第十四屆世界國術錦標賽」世界銀牌。

大二就開始教拳的張育愷,赴美攻讀博士學位期間也在當地創立了「八卦太極養身武藝學會 」,並收有許多國外的入室弟子,只要有回美國的機會他都會撥時間回道場教學。今年他另在台灣成立了「八卦導引身心藝文中心」,融合過去在運動科學、大腦科學、中國武術的背景,開創以大腦科學與「四身二文美(健身、養身、防身、修身以及文化與肢體美)」為基礎的課程,期待能增進社會大眾的身體健康、心智康樂,以及精神藝文的「樂活生命」! 

深信「自己若不會用,要如何教別人?!」的張育愷,也深深理解選手在競技場上的壓力會導致表現不如預期,故在訓練運動選手提升心理素質的過程中,他也會將各種運動心理技能帶入,如「放鬆訓練」、「目標設定」、「自我對話」及「意象訓練」等,讓選手能在比賽中發揮自己的最大實力。未來,張育愷也希望能將運動場上的心理訓練帶入其他領域。 

「每個領域都會有其壓力,例如企業員工簡報前難免有壓力,而運動心理訓練正在演變為『表現心理學』,將指導運動員如何邁入頂尖,並運用到其他領域想要成功的人士。」張育愷說。而他自己即以這些技巧在教學、研究、運動間彼此平衡,讓自己能動能靜,也期望未來將更多運動心理的技能應用於其他領域中,讓現代人在壓力重重的生活下,展現出更好的表現。
 
OPEN
回頂部